近年来,延安大学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在该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提升理念、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突出特色”的工作经验。
一是提升理念,强化机制。在该校领导的有力支持下,该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该校教学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多年来,先后颁布了《延安大学校园网暂行管理规定》《延安大学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延安大学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管理制度》《延安大学服务器安全管理制度》《延安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办法》《延安大学校园网站管理办法》《延安大学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延安大学校园网用户守则》《延安大学校园网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选派各类人员进行教育信息化考察学习110余人次,组织校内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十余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理念得到不断提升。
二是讲求实效,服务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该校致力打造特色鲜明、资源丰富、辐射面宽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以更好地服务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实现这一目的,该校搭建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尔雅通识课学习平台,并不断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共建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完善该校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该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精品课程、网上报告厅、视频公开课、英语教育教学平台、医学教学素材库、视频课件等多个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其中,精品课程系统建有15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80门校级精品课程;网上报告厅整合了国内外包括著名院士、政府领导、专业研究人员以及《百家讲坛》热点人物在内的千余名一流专家学者2万多场视频学术报告;视频课件系统汇聚了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生和本科两个层次的200多门课程、9000余学时的视频资源。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对日常教学进行补充,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该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该校引进了尔雅通识课,将网络课程的学习纳入公共选修课程中,实现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公共选修课试点的基础上,计划将网络课程学习系统逐步扩展到专业选修、公共必修、专业选修等课程领域,全面实现课程学习的信息化。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该校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并有力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突出特色,弘扬文化。在加强常规教学网络资源开发、引进和整合的同时,该校坚持特色化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延安独特红色文化和黄土文化资源。
该校地处圣地延安,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该校的天然使命。为充分发挥该校作为延安精神传播中心的功能,该校不断完善,逐步丰富我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党在延安时期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及延安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网络教育资源,同时不断扩大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搭建了圣地红网、延安精神网、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网、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网等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并打造《中国共产党史》国家级精品课程,面向全国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依托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和教育信息化试点院校,该校组织文学、历史、党史、美术、音乐等专业的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建设了“红色数据库”。“红色数据库”包含红色期刊数据库、红色艺术数据库、延安精神教育数据库三大部分内容,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延安时期的各种资料。
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该校也在不断的挖掘黄土文化资源,利用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积淀的陕北文化,依托延安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陕北历史文化研究院,全面挖掘整理陕北民歌、陕北文学、陕北说书、陕北历史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文献。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文本、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形成独具特色的“黄土文化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黄土情网”,传承陕北特色文化,扩大黄土文化的影响辐射力,深入打造黄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做好对黄土文化的了解、传承和宣传工作。
这些特色资源的信息化,既弘扬特色文化,也进一步强化该校教学科研的特色化理念,鼓励教师依托地域环境优势和数据库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的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特色优质的科学研究成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