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部门要激活教育数字化的磅礴变革力量,引领高等教育在智慧教育新元年迈向“数字驱动、智能赋能、育人为本”的崭新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关键性技术,必将深刻改变教育的形态与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内涵被重新定义,全新的教学模式加速涌现,数字化变革已成为驱动高校创新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引擎。然而,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智慧教育绝不仅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简单引入,更是教育理念、思维模式和实践范式的系统性创新与跨越式发展。这一深刻变革正倒逼高校数字化部门对队伍结构、管理机制及领导者的能力素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升级。
角色嬗变与战略机遇
“智慧教育元年”的提出,标志着全球高等教育迈入智能化深度变革的新阶段,高校数字化部门的角色定位也迎来系统性重构。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职能边界的拓展,更深刻影响了其在高校整体教育生态中的战略价值与核心地位。
其一,战略定位跃升。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正站在教育形态深度重构的历史节点。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以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并强调要推动高校数字化部门从传统的技术支撑与运维保障单位,转型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者与规划主导者。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将2025年定位为“智慧教育元年”,教育部同步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对高校数字化部门的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紧迫的挑战。对此,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宗凯提出,智慧教育需要主动谋划、前瞻布局,数字化部门需依托未来学习中心等新型平台,着力构建“师-生-机”深度融合、智能交互的新型教育生态。
其二,核心职能转型。技术迭代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当前,高校数字化部门亟需深刻把握数字化建设与学校核心使命(如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学科发展)之间双向赋能、协同共进的内在关系,构建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生态。具体而言,数字化工作需打破壁垒,贯通教学、管理、服务全链条数据,构建坚实的智能化教育底座。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构建的“学生成长数据中台”整合了门禁、课堂、消费等海量行为数据(累计超1.3亿条),形成动态精准的学生画像,为精细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学校还运用3D虚拟数字教师、智能翻译等技术建成智课平台,汇集音频、视频、习题、课件等课程资源727万余个。西电亦积极探索构建“教材+题库+案例+项目+思政”的数字教学资源体系,集成“基本概念+问题分析+复杂系统+跨域知识+瓶颈技术”5个层级的线上资源内容,助力数理基础、工程数学、电子电路、通信信息、信号处理和电磁微波等优势学科领域专业课程群建设,加快推动优质课程资源更新迭代与专业人才培养。
3D虚拟数字教师
职能深化与拓展
面对转型压力与战略机遇,高校数字化部门正积极从技术、业务、战略三个维度重塑职能边界,推动职能的深化与拓展。
在技术纵深维度,西电数字化部门构建了以AI中台、数据中台、物联中台为核心的智能化基础支撑体系(“三个中台”),实现全校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数据的全域融合共享。通过整合校园183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最终形成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领域的全域数据资产。同时,学校数字化部门的工作重心从“系统建设交付”转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与价值持续释放”,真正实现了数字化从“有”到“用”再到“优”的深化,体现出“化”的精髓。
在业务延伸维度,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系统服务管理,向教务管理、实验教学、就业服务、科研管理、学生发展等多元场景深度拓展。西电开发应用了“智课平台”“智能督导”“慧通大模型”“本科生画像”“智能考勤签到”“心理健康检测”等智能化应用,建设模式从过去的“项目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的新范式,强调以数据价值挖掘和跨部门、跨角色协同来牵引建设。
在战略协同维度,西电数字化部门实施了覆盖助教、助学、助管、助研、助服务、助交流等关键环节的“18项亮点工程”,为学科评估、科研决策、管理优化等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智能化服务,深度融入学校核心战略。
构建数字化治理新生态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抓总”的工作机制,构建“中央统筹、分级推进、逐级负责”的教育管理数字化责任体系。现实中,单一部门主导的传统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深度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需求,亟需推动管理机制从分散运维向集中治理、协同共治的创新转变。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保障。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书记、校长)负责的数字化工作领导与推进机制,强化校内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战略协同。以西电为例,学校设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网信领导小组),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数字西电”的建设目标,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其中,网信领导小组是学校数字化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代表学校统一领导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数字化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数字化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实行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归口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中心、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院等全校各单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管理体制。
二要优化资源配置与投入机制,建立应用实效导向的资源投入与配置机制,推动形成财政投入、技术研发、产业合作、学校应用的多方协同联动格局。西电积极拓展自筹经费、修购专项、银校合作、校企共建等多元化资源筹措渠道,保障数字化建设的可持续投入。
三要完善创新激励与参与机制,建立覆盖数字化建设全链条的创新激励机制。西电通过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师生自研项目,鼓励校内师生积极参与数字化应用的研发。该项目实施5年间,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孵化项目80余项,其中成功落地转化20余项,既有效建设了数字化应用,又结合学校实际应用需求培养了人才。
融合战略视野与教育情怀
未来教育的关键,并非人工智能替代教师,而是由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替代缺乏相关能力的教师。教育数字化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应用的展示,更在于其为构建开放、灵活、个性化的终身学习生态开辟了全新空间。在此背景下,数字化部门领导者的核心使命是实现“技术基因”与“教育使命”的深度融合:既要善于运用数据驱动重构教学场景、优化管理服务,更需秉持教育家情怀,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具体而言,领导者需着重提升以下关键能力。
一是教育战略思维与政策转化能力。领导者需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的核心要义,具备将国家教育强国规划、数字化发展蓝图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契合本校实际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方案的能力。同时,需提升跨域资源整合能力,有效统筹协调校内外(财政、技术、产业)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构建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与教务、学工、科研等部门深度协作,营造均衡发展的数字化生态。
二是技术前瞻力与创新应用能力,即洞悉新兴技术(如AI、大数据、区块链)发展趋势及其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逻辑与潜力。高校数字化部门的领导者需在技术选型中平衡创新性与实用性,并做好风险管控。还应具备推动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评价、服务等全流程的能力,同时保持清醒认识,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教育规律,避免技术应用异化,始终坚守育人本质。
三是技术标准主导和规范制定能力。数字化建设中,AI应用泛滥已导致学术不端等新问题,这要求数字化部门的领导具备顶层设计治理与框架规范的制定能力。将数字化部门的工作上升到主动构建治理规则的层面,主动构建包括数字化系统互联互通标准、AI应用规范指南、大模型应用指引与边界规范等内容的技术应用生态标准,做好数字化工作中生态构建与内涵衍生的前瞻设计。
四是数据治理能力与安全伦理素养。高校数字化部门领导者应深刻认识到数据作为核心资产的价值,建立数据驱动决策的机制,推动数据治理向深度的数据挖掘与价值转化迈进,构建以数据为支撑的全链条数字化生态。尤为关键的是,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应对生成式AI等新技术带来的应用风险,前瞻性地制定清晰的应用边界与伦理规范,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安全。
结语
在教育数字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高校数字化部门已从幕后保障走向台前引领,正经历着从技术保障者到体系架构师再到教育数字化战略家的深刻跃迁。在这一进程中,技术是支撑数字化转型的骨骼,数据是驱动智慧运行的血液,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则是赋予其灵魂、指引其方向的灯塔。唯有将前沿技术深度融入立德树人的全流程,以卓越的战略领导力驾驭技术创新与教育伦理的平衡,高校数字化部门方能真正激活教育数字化的磅礴变革力量,引领高等教育在智慧教育新元年迈向“数字驱动、智能赋能、育人为本”的崭新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7月刊
作者:苗启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责编: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