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职务的设置应逐渐
向稀疏配置过渡
记:我在十多年前采访一些有国际交流经历的年轻学者时,很多人都对国内教授职务的设置过多、过滥提出了批评,指出教授职务应该是“稀疏配置”。现在回头看,这一现象没有什么改变。
李:据我所知,欧美国家大学里教授的头衔很难取得,一般大学里一个系只有一名教授。当初我在澳大利亚留学时,澳大利亚全国26所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职人员总共也不过2300多人。现在我们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教授人数已接近这么多了。在国内,只要是年头到了,资历到了就要评教授,今年评不上,明年再评。总之,退休的时候大学教师就基本等于教授了。评职称就要发论文,难怪有这么多的论文等待发表。这里我还要说一句得罪人的话,就是你没做学术工作,就不应该在学术领域谋求专业技术职务,谋求教授的头衔。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是否能做到大学的正教授从外单位聘用。这对于化解人情风、抑制学术腐败,杜绝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是很关键的。
记:发达国家的大学这么做普遍么?
李:据我所知,欧美国家的大学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美国在这方面稍微放松一些,但是主渠道也是从校外聘用,这样做对我们国内的大学很有借鉴意义。如果从校内提拔,人事关系、各方面的干扰避免不了。但是如果从校外公开招聘,学术委员会一般都会按照学术水平来衡量。前不久曾经有高校尝试了一下,没成功,但并不表明这么做不对。
记:像北大、清华这样处在金字塔尖的大学会不会很难在校外找到公认水平高的人才?
李:可是北大、清华在校内提拔的教授又有几个是校内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的学生呢?
记:交流论文、开学术会议这类学术交流活动对于科技界是十分重要的。如何通过调整、改进,挤出其中的泡沫,提高交流的质量和效益呢?
李:学术会议的种类大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大型学术年会,或者是几年一次的大型学术会议,比如国际数学家大会,有关于整个国际数学界学术进展的报告,有不同档次的特邀报告。一种是某个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再以数学为例,比如偏微分方程的某个领域,同行相聚,拿出一些成果和设想来讨论。
还有就是一个学术团队内部的研讨会。一个教授带几个博士,大家聚在一起,互通有无,拿出自己的进展、过程包括想法与同行交流。国内的学术会议目前类似第一种的比较多,后两种,尤其是第三种很少。
现在基本上是各干各的,相互交流很少,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第三种研讨交流形式,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我们通过建设“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有效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给广大没有机会,没有条件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的高校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最前沿学术动态的平台。
另外,我们现在发表出来的论文都是经过修饰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描述,曲线经过了弥合,都是成功的结果。而大量失败的事例以及探索的过程却没有公开。正是这些没有公开的失败结果、探索过程才对科技进步有用,才能让别人避免再走弯路。如何让大家愿意把没做成功的事情公开,把探索过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从政府的角度,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来创造这样一种舆论环境,来鼓励科研人员真诚地和大家交流,把经历包括教训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