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这将逐渐改变科研人员争相把论文投到国外的情况。
李:我没有想到在SCI和EI收录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会被中国科学家奉为如此神圣。其实SCI和EI对我国科技发展是一柄双刃剑。想想看,中国人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发表、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讨论,而是先送到外国人那里去投稿、评价。等到一年以后,可以买到国外杂志的中国科学家才能看到。
国家拿出钱来搞科研是为了什么?这种状况对我国的科研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不利,也削弱了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尽管我们鼓励和提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但任何国际合作都是要建立在对自己国家有利的基础上的。科学无国界是指自然定律无国界。但人是有国籍的,科研经费的来源、技术的使用范围等是有国界的,我们应该鼓励中国人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尽快地先在国内交流。
记: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论文对作者还有什么便捷之处?
李:把文章发表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版面费。学报这种模式有一种商业的异化,也是一种科学的异化。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但用来交流的平台(如学报)却被出版商垄断。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查找论文要订阅期刊,检索文章还要购买数据库。知识的贡献原本是科学家的,却让出版商垄断,并且还要三层收费,这显然不合理。因此,欧洲的科学家为了打破出版商的垄断,提出“还学术的本来面目”。从2003年开始,他们把三百多种学报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联盟,现在加入这一联盟的学报已经有两千多种,凡是投到这两千多种学报上的文章,只收取相当于一百美元的评审费,其他费用全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连这一百美元也免了,评审费由科技发展中心出。在网站上发布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查阅、下载论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论文网站。这一举措将改变目前的学术出版系统和整个学术生态。
记:以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样的电子学术网站会不会完全替代纸质的学报,就像数码相机替代胶片相机一样?
李:其实,也不能说数码相机完全取代了胶片相机,根据某些特殊的需要,胶片相机还有数码相机无法取代的优势。这就像电视机不可能完全取代收音机一样。在家里,一般都会选择看电视;但是在汽车等特殊场合,收音机就很受欢迎,优势很明显。学报也有它的优势,可以做得更精,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但不可否认,像“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样的网络平台必将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
>>相关链接
国外如何应对学术不端行为?
如果说科学无国界,那么由此产生的科研领域的问题自然也无国界。目前,科研不端、学术腐败已逐渐“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的公害。那么,国外又是如何应对科研不端、学术腐败的呢?
美国
美国是超级科技大国,研究机构实力雄厚,但仍不断发生学术腐败事件。1992年,美国卫生部成立了“研究诚实办公室”,专门接受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方面的举报。“研究诚实办公室”的经验表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本身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作后盾。自律和同行间的彼此监督固然重要,但学术腐败一旦被揭露,往往就意味着身败名裂,因此,当事人在同行对其研究数据、方法和实验等提出质疑时,一般是听不进去的,而且倾向于采取不友好的“敌对”态度。为此,“研究诚实办公室”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另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
德国
在德国,处理学术腐败主要依靠法治。德国没有统一的中央机构对学位及各种学术头衔进行管理,而是直接由联邦(州)的法律部门负责。这方面的造假行为不仅会受到各学术部门的纪律处分,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处理“科研中的错误行为”,相关的司法条文不仅涉及到民法,情节严重的还要动用刑法。
德国法律界及科研界的普遍看法是,学术腐败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由于其发生领域的特殊性,可能与许多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因而必须以法律手段严加惩处。即使在许多国家只被认为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一稿多投现象,他们也认为是学术造假。德国人认为,真正尊重科学家的付出,维护科学家的权益,法律是最好的武器。
英国
在英国,学术监督主要依靠学者自律。英国目前并没有像美国“研究诚实办公室”那样专门负责处理不正当学术行为的全国性官方机构。通常是由资助科研的基金会和各研究机构制定内部准则,自行调查不正当学术行为并作内部处理。此外,学术杂志也会参与对过错方处罚。学术造假者被揭露后,不仅会在同行间声誉大跌,其科研资金来源更会成为严重问题,有可能其学术生涯就此完结。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