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昌市第二小学二年级2班,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彝族的学生就占75%,普通话发音很不标准。作为中国好老师巴蜀公益行项目的志愿者,重庆市巴蜀小学的冉义老师远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走进西昌市第二小学,成为了二年级2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通过巴蜀网络课堂资源和“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的研究成果,服务少数民族学生。
“我所带的班级孩子,彝族孩子多,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于是,我教会孩子们大声说话,用制作小视频的方式给孩子们直观清楚地展示前后鼻音(如en和eng)发音的时候,自己舌头的位置,让孩子们掌握说好普通话的小技巧。”他感言道,为了鼓励孩子们说普通话的兴趣,他带着孩子们在喜马拉雅网络平台APP上录制最美童诗。一人一首,每天带着他们练习朗读,指导每一位孩子读诗,并亲自为他们录制自己专属的声音,发布在网络上,孩子们兴趣盎然,不再畏惧开口说话,把说好普通话当作自己的一个学习目标。两个多月来,借助网络课堂的听说训练,让孩子们告别枯燥的语文课并“爱上语文课”,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学习”为中心,建设网络课堂
“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诞生于2003年“非典”期间保障学生“停课不停教”的“巴蜀空中课堂”教学;成长于十几年来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国家级教学特等奖成果“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的研究实践;完善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的名校网络课堂应用探索项目实践。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项目成果持续推广应用,通过在线“巴蜀公开课”成长系列课程,推出微课学习课程847节,发布学习资源4876个,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生及家庭参与学习,陪伴指导学生居家“健康生活我做主”。截至4月30日,近3个月时间里,巴蜀公开课资源访问量超过了336.5万余人次,有效发挥了名校网络课堂的作用。
“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项目探索了运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网络课堂等课程资源、“学科+”研究成果,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实现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泛在课堂学习,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协同推进共同体学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共同体项目实施中,巴蜀小学牵头持续建设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系统性地建设了小学各学科网络课程3000多节、练习题库超过了20万道,学生可随时随地运用各种设备直接进入网络课堂进行个性化泛在学习。
基于学科学习,巴蜀小学研究推出了泛在课堂学习平台优卡学堂。应用优卡学堂,学生可以方便地在手机、平板电脑上进行各科课程学习,完成教师推送的作业,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提升学科素养。
基于综合育人,巴蜀小学为中国少年儿童量身打造了网上学习课堂优卡乐园(www.51youka.com)这个多人在线的游戏式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综合学习应用各学科知识,培养道德素养。这种虚拟式的网络课堂课程,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促进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
为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响应“停课不停学”,巴蜀小学推出了“巴蜀公开课”,让共同体学校学生用手机、平板识别巴蜀小学官微中推荐的二维码课程资源或用电脑进入专题网站(http://47.108.24.46/opencourses/)进行泛在课堂学习。巴蜀公开课,探索形成了网络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解决方案。
“1+1+N”文化互助,协同发展
十多年来,巴蜀小学长期坚持向农村地区学生赠送学习账号,让资源相对薄弱学校的学生,直接应用巴蜀网络课堂资源,进行泛在课堂全时空学习。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万的小学生注册优卡乐园、优卡学堂进行学习应用。巴蜀小学网络课堂,助力了教育均衡发展。
“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不是用巴蜀的文化和资源去覆盖,而是要促进共同体各个学校特色发展。如共同体中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盛小学等学校,既可运用巴蜀小学网络课堂资源,同时通过巴蜀小学坚持多年的“1+1+N”文化互助,自主选择适合的平台和资源进行泛在课堂全时空学习应用。巴蜀教师走出去,共同体教师走进来,网络直播互动,开展学术交流。最终通过巴蜀小学这个“1”和共同体学校这个“1”,带动了周边“N”所学校共同探索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共同体成员学校万盛小学的汪芹老师,通过走进巴蜀小学参与共同体的学习研究后谈道:“有幸参加了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牵头的'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的研究项目,在巴蜀小学的带领下,我们和同体各学校老师们一起探究名校网络课堂应用泛在课堂全时空学习新模式。研究中,我们聚焦小课堂应用,常态化推进,将共同体的研究工作和学校教育教研工作相整合。这样的真研究,真行动,让有思想的教学实践和有深度的教育科研紧密联系。”她表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巴蜀小学发挥龙头校的带动作用,助推了共同体各成员学校内涵式发展,巴蜀小学的网络课堂资源惠及了共同体学校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巴蜀所散发的“美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名校魅力。
借力“巴蜀公开课”,实现共同成长
基于项目研究成果,巴蜀小学于2月10日开始推出了“巴蜀公开课”,向社会免费开放。巴蜀公开课每天推送课程资源,教师线上指导评价,每日同时参与学习学生超过2万人;上线“学习强国”、中国电信电视点播、重庆市云课堂、重庆有线电视台等平台;被中国教育学会、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重庆在线教育等推荐转载,让大范围的小学生借力“巴蜀公开课”,彼此陪伴,共同成长。
例如,共同体成员学校西昌市第二小学的逾千名学生就和巴蜀小学的学生一起在线学习巴蜀公开课,两校教师通过云教研、云教学、云班级等多种方式,进行联合教研、联合教学。从 “校对校”转为“班对班”,使“1+1+N”文化互助务实求真,常态优质推进。巴蜀人用扎实的行动持续回应着教育部帮扶倡议和国家扶贫攻坚政策,诠释着一所名校的责任和担当。
“进入到巴蜀小学结对三年级(1)班听课,感觉巴蜀小学的同仁把'停课不停学'落在实处,两校的孩子们都能在云班级里快乐学习、共同进步。”西昌二小赵亮老师如是说。
不仅老师们感触颇深,巴蜀公开课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深远影响。苏君涵是西昌二小三年级7班的学生,她非常喜欢音乐,学习月琴也有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性格内向,胆子小,从来不敢展示。今年在巴蜀公开课学习,却让她有了巨大的改变。
“今年三月中旬,我们班级和巴蜀小学二(1)班牵手,通过云端共同成长。班主任安老师把我平时练习月琴的小视频发给了巴蜀小学的老师看,他们都赞不绝口。巴蜀小学的李老师在云端用亲切的声音跟我说:'君涵,谢谢你,是你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彝族还有那么神奇的乐器!'”听到老师的肯定,苏君涵开心极了,随后她鼓足勇气,穿着彝族的盛装,怀抱月琴认真地弹着。妈妈给她录制了视频,并将这段视频放在了第二天两个班的云端见面会上。“当悦耳的月琴声从屏幕流淌出来时,消息栏中是满屏的鲜花和掌声,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在之后的学习中,我越来越积极。在一起学习的第三周,我们开展的项目式学习”谢谢你“中,我主动承担了小组沟通大使的责任,并动情地为大家在线唱《感恩的心》致敬X导师。现在的我,自信大方,乐于分享。巴蜀公开课,不仅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更是开启了我的心灵之窗。”
除了西昌二小,巴蜀网络课堂上还有市内外其它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共同构建起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巴蜀公开课,让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教育要面向未来,“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项目探索的正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努力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达成。巴蜀小学期待和更多学校一起,不断探索实践,让律动教育、泛在课堂陪伴着更多孩子健康生活、个性成长。
相关链接
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在教育部科技司领导下,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2018年度项目聚焦在同步/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及翻转课堂三类信息化教学模式上,形成了一批成熟度高、可借鉴、可推广的,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新模式。
由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牵头组成的 “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项目为名校网络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共同体项目。
作者:中央电教馆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责编:项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