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代化与未来教育革命的智慧引擎。
张华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党委书记
IT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史,每次思想的飞跃都极大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技术的重大进步又带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新需求再次催生新思想,不断螺旋式向上发展。校园信息化同样是“理想与才华齐飞”的历程,新技术、新方法是我们的才华和能力,基于才华对学校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是我们的理想,而美好的理想引领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新技术,足够强的技术才能确保理想的实现。
学校信息化建设历程
江南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以建成校园网络为标志完成了第一代信息化建设任务。进入新世纪后,以学校合并和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极大改善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能源监管平台”为标志的第二代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逐步成为教育管理的新手段和新方式。
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加快、加大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思想。目前,致力于打造的“e江南”体系成为第三代信息化建设的品牌。
校园信息化作为一项新事务,与传统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有很大不同,它的定位、要求、理想还在不断调整变化中。学校从办公系统起步,逐步建设了财务、教务等管理信息系统。
得益于较强的运算和存储性能,MIS系统的建设使信息化逐步渗透进校内各项日常工作中,成为各部门的帮手和助手,在台账资料的管理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能源监管平台”除完成对水电能源的数字化,替代了人工抄表外,还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模式,使水电管理科学化程度大幅提升,极大节约了能源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管理思维渐渐被服务价值取代,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具有服务性质的应用被大量开发出来。
以“e江南”信息门户、网上办事大厅为代表的服务性应用,开始覆盖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校园信息化从少部分管理者的专利向全体师生普及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等理念迅速在校园内传播,校园信息化也从保障类的支撑作用转变为引领性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四个回归”的提出,使校园信息化聚焦在教学上。智慧教室、MOOC平台、虚拟仿真、优质教学资源等,利用信息化条件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一时成为热点。
同时,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应用系统等也纷纷在教学分工中找到准确的新定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服务和支撑教学过程、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新一轮重构。
打造智慧校园体系
校园信息化技术属性是其鲜明特征,分别从网络、软件和现代教育技术三条技术路径发展,其中最为复杂的是软件。开始是针对某项简单功能的小系统,再到面向条线工作的大型复杂系统,现在是多系统分工合作的智慧校园体系。
如今,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变,系统越来臃肿庞大,开发成本、开发周期越来越不可控,用户体验还未得到实质性提升。技术有成为智慧校园“单点故障”的倾向,为解决瓶颈问题,SOA、RESTful等大量的技术思想、架构、方法和手段被引入。系统也从单体应用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变,系统之间从各自包含全部功能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
与此同时,智慧校园也从业务为视角转为以数据为中心,现在更强调系统性思维下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业务单位出需求、信息化部门出经费、商业公司出产品的合作模式将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多个学校之间、多家商业公司之间共同设计智慧校园整体框架,联合研发基础平台和公共系统,通过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强化水平分工,创建一个理念前瞻、技术先进、产品优秀、服务优质,既分工又合作的良好新生态。
校园信息化天然具有育人的属性、目标和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自始自终的理想。一个新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生态体系将为理想赋能,让我们一起期待和憧憬校园信息化的新篇章!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9年度 高等教育信息化专刊 )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