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助博工程”为什么遭遇尴尬
2003-01-08    马龙生

字体大小:

  武汉市从2000年下半年起开始资助来汉创业的博士,被称为“助博工程”。至今已分3批资助了105名博士,资助金额每月从1000元至2000元不等,资助期限为3年。但据了解,受资助的105名博士中,目前约有15%的博士不辞而别,其中武钢受资助的博士,4人中走了3人。

  本来旨在吸引和留住高层人才的“助博工程”,却在最该收获的时候遭遇如此尴尬,怕是当初推动此项工程者所没有想到的。就算是已离职出走的博士们,也未必全是恶意。近年来,人才的重要作用已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各种举措也层出不穷。但是像武汉这样“三年预支”式的做法,的确还比较少见。尽管我们还不能仅从“15%受助博士离职出走”来判断此举的成败,但这的确也反映出“助博工程”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某种隐患。

  概括起来,隐患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资助主体不得当。“助博工程”的资助者是地方政府,而用人者是企业,被资助者为博士个人。这就客观上形成了“资助者不能干预企业用人,企业不一定具备创业环境”的尴尬局面。在资助、用人、创业之间相互脱节,终使良好的愿望难以变成现实。其实在一般意义上说,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只能体现在相关政策及有效协调上,直接资助的事,还是应该让用人单位或有条件创造用人环境的相关部门来做。这样的资助才更加理性,更加有的放矢,才不仅仅是一种“良好愿望”。

  第二,资助性质不清晰。如果仅从报道来分析,“助博工程”的初衷似乎有公益性与功利性兼而有之的特点。如果是公益性的,就不该有什么“在武汉创业”的附加条件;而要说是一种功利性经济行为,资助金额又不足以约束被资助者不出走。笔者认为,之所以“助博工程”陷于尴尬,与这项工程的定位不准大有关系。在确定资助方案之初,就应该明确是公益性资助还是功利性资助,是软性的感情投资还是硬性的经济回报等。明确了这些,才能在合约中将未来的资助及回报条款规定得更为详尽、具体,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未来的尴尬。

  从“助博工程”的“旨在吸引和留住高层人才”的动机来看,我觉得类似事件在操作中还是应该走“硬性经济回报”的路子。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在有偿资助实现之后,资助者对被资助者应该具有有限的“所有权”,被资助者可以为资助者立项创业,也可以像足球俱乐部那样选择“有偿转会”。不辞而别者要负法律责任,资助者的钱不能随随便便“打水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湖北省启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 张保庆:国家助学贷款助你顺利完成学业
· 如何申请国家奖学金
· 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考上安徽大学
· 西安交大:资助体系保贫困生完成学业
· 大学生应当成为诚信表率
· 全国首个由律师设立的助学专项基金诞生
· 大学生有了个人信用档案
· 我国高校贫困生教育各具特色
· 山东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尚欠“火候”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