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我怀着崇敬的、悲痛的心情,去八宝山革命公墓瞻仰钱学森主席的遗容,再看一眼这位说话平和,面带微笑,而又思想深邃,见解独特,颇有风趣的老主席,送别这位功勋卓著的杰出科学家。前往吊唁和送行的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所表现出来的对他的尊敬与爱戴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归途中,一件件与钱老面对面接触的往事以及我对他的了解、我对他的感受、我对他的怀念,涌上心头。
钱学森先生1955年归国后不久,就担任中国力学会首任理事长和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后又相继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和名誉主席,我一直在中国科协及其前身全国科普协会工作,因此,有机会多次见到钱老,并多次面对面地与他接触过,聆听过他的教诲,或在他的领导与支持下做一些事情。其中,难于忘怀的有:
引人入胜的科普讲演
钱学森先生回国的第二年——1956年,我国开始向科学进军,并着手制订第一个12年科技发展规划。钱先生参加了这次规划的制订,并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为了配合国家的这项重大举措,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这项工作的紧迫而又深远的意义,并了解当时的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全国科普协会特地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举办了一系列《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讲座》,钱先生主讲的是:《从飞机、导弹说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一讲,他简明扼要地生动地告诉我们:飞机经过怎样的改进,它的速度才接近声音;又克服了什么困难,才能比声音跑得更快;以及飞机为什么要发展成为自动控制的导弹。他还告诉我们怎样给火箭装上眼睛,使它自动找到目标;自动化工厂、机关、图书馆,为什么几乎不要人管理,而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这些在当时都是新鲜有趣的知识,真是大开了人们的眼界。
就在这一年10月,全国总工会和全国科普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职工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邀请了好几位著名科学家到会作科普讲演。钱先生做了一个最为简短也最适合广大职工需要的讲演。题目是《从自己的业务中学习科学》,全文只有900字,就把怎样学习科学,应当注意些什么讲得一清二楚。
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过去是一个学生,现在也还是一个学生。我学习科学是有一个计划的,但不是一个完整的、详细的计划。我不过是订了一个大纲,决定了大致朝哪一个方向走,这是顶要紧的。我们不能定一个死板的计划,一定要今天作到这里,明天作到那里……哪一天未完成计划就着急,就认为失败,这是不合适的。我们每天要走多少路,是要看情况决定的。正如天有不测风云一样,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多不测的障碍,很难预料。有时候没有障碍就可以走得快些,有时候遇到了障碍就得先除去障碍,那就只好走得慢些。这也就是说,……定出来的计划总不免有些主观,执行学习计划就必须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形加以修订。因此,要坚决的进军,也要灵活的进军,不能蛮干。”
接着,他强调“在订学习计划的时候,必须尽可能地利用我们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我们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们的本钱,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最宝贵的东西。在学习中要利用他们,也就是把学习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中去学习科学。从自己所熟悉的一面着手,就能熟门熟路,比较容易体会科学的规律。不要认为只有坐下来啃一本本的厚书才算是学习科学,这是不对的。”
然后他进一步强调:“‘门门出状元’,每一项业务中都有科学,每一门科学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只要能从自己日常所接触的事物开始,先学习文化和基础科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就能够了解事理;然后逐步提高,最末了就能够成为本门业务的专家,那就是科学家了。这种业务中的专家一点点都不比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差。他们同物理学家或数学家一样地重要。因为这些业务中的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学识是经验的总结,也就是新的东西,也就成为科学进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的这些认识和论断,对正在意气风发的向科学进军的广大职工来说,是多么及时、务实而又令人茅塞顿开的指点。同时,又是多么地鼓舞人心:“能够成为本门业务的专家,那就是科学家”,而且“一点都不比物理学家或数学家差”,从而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这些至理名言,对有志于有所作为的广大职工来说,仍不失为一条确实可行的成才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