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忆,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这样的旋律,为所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过大学的人所熟悉,对于他们来说,“睡在上铺”的兄弟姐妹,是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回忆。
然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室友却似乎不会再成为一辈子的朋友,甚至在4年的岁月中,与自己同寝室的兄弟姐妹沟通都越来越少,他们不再卧谈,不再无话不说,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脑、手机、IPAD……
推荐阅读:谁拿扫帚是大事?宿舍频现"邋遢帝"殃及同学关系 推荐阅读:大学辅导员:应从寝室中寻找摆脱孤独的钥匙国" 推荐阅读:群居孤独症困扰大学生 竞争让同学关系很微妙
各忙各的,“卧谈会”不再来
《读库》主编张立宪回忆起自己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活,一个关键词是“卧谈会”:“有人说大学是一个人培养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而培养人生观的关键场所,就是在熄灯后的床上。同宿舍的人海阔天空地聊着,各种观点的交流,不同性格的碰撞,最后结出成熟的人生果实。”
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沈仑的心目中,那时的大学寝室没有电脑、电视,大家最喜欢的活动是看书和聊天;除了评论男生女生和自己的家乡,讨论哲学和现代诗也是当时的流行。那些“睡在上铺的兄弟”,都成了自己一辈子的朋友。
老狼、叶蓓、沈庆、小柯、高晓松,是他们最熟悉的名字,“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几个爱情诗人,几个流浪歌手”,小柯《冬季校园》中的歌词,是当时的校园风景,也是寝室卧谈会热烈探讨的话题。
“现在寝室还有‘卧谈会’吗?”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这个问题,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却表示已经很少,现在几乎不聊了。
北京科技大学的王菁表示,就算有时会和室友卧谈、夜聊,也不会像高中时那样,暗恋的男生、讨厌的老师、家里的烦心事等等什么都说,更不会把最底层的心事说给室友听,“聊也都是瞎聊,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性、爱好都有差别,性格、观点也不一样,就懒得说了。”
寝室同学各自忙碌的生活,成为不再卧谈的另一个理由。复旦大学大二学生小陆所住的寝室里有4名同学,一个忙于竞选学生会部长,为学生活动经常忙到夜里两三点;一个准备出国,每天夜以继日地背GRE单词;还有一个作息时间相当规律,晚上十一点睡,早上六点起,寝室无暇举行“卧谈会”。
“回到寝室根本没心情再聊天”,大三学生杨子说,今年下半年,大家都要开始找工作,为了给求职积累资本,现在寝室同学都是一边忙着上课一边忙着实习,每天累得要命,实习完回来通常都已经晚上九十点了,还要处理学校的事情,连话都顾不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