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2011计划:点亮高校创新之光
2013-04-12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批认定名单公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质量上迈出关键步伐——

  2011计划:点亮高校创新之光

  4月11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一个值得标记的日子。经过长达一年的“培育期”,在众多高校的翘首企盼中,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并开始在教育部网站公示。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文件原文>>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
文件原文>>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 
推荐内容>>“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公布 
推荐内容>>2011计划:点亮高校创新之光
推荐内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公示首批认定名单
推荐内容>>14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名单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中国高等教育再次发力,从首批协同创新中心诞生的过程中,其方向已初露端倪。

  “‘等靠要’行不通了,高校必须先把事做起来”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评审!”接受完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场考察,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光宪感慨地说。

  现场考察,是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的最后一关。3月14日至24日,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按照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兵分四路对通过答辩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与答辩环节一样,考察环节向媒体开放,欢迎监督。

  记者看到,考察所到高校没有盛大的迎接,没有冗长的讲话,甚至没有一句对评委和校方代表的介绍,评审专家要求学校直奔主题。科学前沿考察组组长黄达人说:“这次就看学校是不是真做事了。”

  “你个人和中心什么关系?”“中心成立以后,待遇有什么变化?科研有什么变化?”根据一份随机抽取的名单,考察组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教师、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

  记者发现,从硕士生到70多岁的院士,“2011计划”、“协同创新”等概念已不再陌生。然而,就在一年前,中国高教界还仅有政策的顶层设计者对此略知一二。

  2012年3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没有2011高校,只有2011中心”、“先培育、后支持”、“限定身份、不固化模式,面向各类高校开放”……“2011计划”一经提出,诸多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理念就引发了关注。许多高校感到机会来了,但也不乏困惑。

  “观念必须转变。”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说,“我们希望通过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去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而不是由我们告诉学校做什么。”

  面对高校的不适,教育部这次相当沉着。从去年5月开始的大半年时间,在全国各地举行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相关负责人参加。与此同时,一个6000人的评审专家库和一套严格的评审办法建立起来,以保证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

  进入2013年,评审认定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经过申报、初审、答辩、考察、咨询等环节,学校范围从167所缩小到32所再到17所,最终14个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队”的认定。

  搭上“头班车”的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说:“这回‘等靠要’行不通了,高校必须先把事做起来。”

  科研不再“各管一段”

  “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等各个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科技前沿竞争的需要。

  “科研中有哪些新突破是因为协同带来的?”河海大学王超院士在考察中始终关心这个问题。

  可以实现绝对保密的电话、速度超过传统计算机百倍的量子计算机……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组建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攻克的科技前沿问题。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告诉记者,计划于2015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协同”而来的。

  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光灿院士解释说:“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不会发射卫星,做不了空地实验。”于是,中国科技大学联合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4家单位,共同实现目标。

  “这回科研不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郭光灿院士风趣地说,“如果单靠大学,科研只能止于文章,要真想做出东西来,必须靠协同。”

  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实现国家南海权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个汇聚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中心,组建了南海史地与文化研究、南海法律与国际关系、南海资源与环境、南海舆情监测分析与交流等八大平台。

  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冯梁是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平台的首席专家。他坦陈,“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的最高学府,但我们只能从军事角度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现实中,南海问题涉及政治、外交、法理等复杂情况,协同的工作方式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所以特别愿意参与其中”。

  化工是江苏省的主导产业,但产品及技术低端,急需以高端和生态化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区域需求,形成了学校主导研究方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应用转化,每个环节都找到了协同单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已认定两批38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 2014年度“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公示
· 中央财政下拨今年"2011计划"专项资金5亿元
·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公示首批认定名单
· “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公布
· 教育部公布“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
· 全国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公示
· “2011计划”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实施情况如何?
· 教育热点:实施“2011计划”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 从“2011计划”答辩现场感受的各种“创新”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