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调查大学城模式:学生对大学认同感和亲密度降低
2014-11-04    人民网-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核心提示

  一座大学城,学生住城里,老师住城外,几十公里的距离会给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

  有人说,把课堂变成车间,老师按点来,到点走,教学缺失人文氛围的塑造,老师把精力都花在了完成任务上,讲课质量没法保障。也有人说,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和同学、老师、周边环境、周边行业,有体验、互动、人脉关系建设,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也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其实,大学城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师生关系,而是学生对大学认同感和亲密度的降低。而师生关系的更新,交流平台建设,需要教学双方共同的探索。

  上海松江大学城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入驻的7所大学之间只用绿化带隔开,所有学生住在统一的学生公寓里,上课时各去各的大学。按照园区内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生萧蕾的说法,“没有在学校里念书的感觉,像是在以前的大国企,每天早上从家属区到厂区,晚上再浩浩荡荡杀回来”。

  类似的大学城在中国遍布东西南北:重庆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北京良乡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昆明呈贡大学城、杭州下沙大学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离市中心远。

  一座大学城,学生住城里,老师住城外,而且往往是相隔几十公里的城外,除了上课,他们还见面吗?师生之间如何处理这种“异地”关系?

  学生说:为了赶班车,老师下课都很“及时”

  大学城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欧美。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聚集到一起,大学周围或者大学校园本身就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镇。典型案例就是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然而,大学城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因果关系的倒置,从“有大学才有城”,变成“有城才有大学”——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平地起高楼,把若干大学搬迁过来,不过几年,大学城速成。

  从上海松江大学城到市区,最快的交通工具是时速高达100公里的9号线,需要半个小时。对家住市区的老师,学校每天有班车接送。

  大一刚进校,萧蕾就发现学校的晚饭供应得特别早,每天下午4点半下课就能开饭。“后来知道,为什么下课那么早,因为老师们都要赶班车,在晚饭前到家,所以重要的课不会排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

  萧蕾和同学们都觉得,老师住市里,学生住郊区,师生关系肯定会疏远。“老师和学生,都是上完课就走人。辅导员唯一一次来我们寝室是大一。我们最熟悉的人是宿管阿姨,我至今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很多老师的样子都已经模糊了”。

  沙青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这所大学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进一趟城坐公交车要两个小时,所以学生们“基本不进城”。被中学生深恶痛绝的“拖堂”现象,在这里绝少发生。“老师一早坐校车到学校,中午和下午各有一趟车把他们送回城里。”沙青说,“如果没赶上校车就麻烦了,所以老师下课都很及时,有时候还提前三四分钟。”

  天津师范大学位于天津西青区大学城内,学生张连昆曾在大一的时候,足足坐了1个多小时公交车,赶到市中心的南开大学听讲座。“为了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出现,我再也没去过南开”。

  拖家带口的老师一般住在市区,有的青年教师住在学校宿舍。张连昆说:“现在网络发达了,和老师交流不一定要面对面,邮件、QQ 、手机都行。现在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很强,不会因为老师不在身边,就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城资源共享亟须突破“玻璃门”
· 湖北将新建大学城
· 大学城“网吧式旅店”兴起 无法可依监管难
· 教师因奔波指导成奢侈品 大学城隔断师生关系?
· 广州市政协委员呼吁:大学城附近应建教师新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