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大学城资源共享亟须突破“玻璃门”
2013-12-13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各高校缺少共享意识,对共享的作用认识不足,把教育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看得太紧。

  ■我们更需要各高校集中有限的教育投资,建设自身优质的、富有特色的教育资源。

  ■要突破“玻璃门”,不但取决于高校过度行政化问题的消除,更取决于高校教职员工思想观念的更新。

  有关媒体报道,近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在增城市建设广州教育城,总体规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计划迁入24所院校和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同时还预留了部分教育用地。教育城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学校办学用地严重不足、办学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小的问题。

  教育城的规划建设引发了部分民众和高校干部教师的担心,因为已经投入使用的广州大学城因资源共享问题受到质疑。到目前为止,大学城10所高校只能实现学生饭卡流通使用,而图书馆资源、生活配套设施都未能真正实现共享。有人将广州大学城的资源共享之困比喻为共享机制遭遇“玻璃门”。如何让广州教育城在“资源共享”上不重蹈覆辙,已经成为建设指挥部和有关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城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大学城,有的城市还不止一座大学城。有的是省市区规划建设的,有的则是大学自发建成的。不论何种情况,大学城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资源共享难!

  难在何处?一般人看到的可能主要是三大困难:一是各高校隶属关系不一,行政级别不同,不能平等相待;二是各高校资源差异较大,有的共享性高,有的共享性低,不好平等交流共享;三是缺乏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共享对接。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各高校缺少共享意识,对共享的作用认识不足,把教育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看得太紧,认为我的就是我的,只能我校的学生使用,其他高校的学生就不能使用。这样一来,导致大学城中各高校只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了,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没有多少教育上的实质性开放与互动,大学城建设的实质意义得不到发挥。

  那么,高校之间是否需要教育资源共享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现代高等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教育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一所高校,不论规模大小,其学生的教育需求是它自身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完全满足的。更何况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就是资源的严重不足,在欧美发达国家是如此,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教育投入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保障度是比较低的,因此,我们更需要各高校集中有限的教育投资,建设自身优质的、富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再通过相关的交流和共享机制,建立协同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度,更好地发挥优势资源的教育价值。

  在国际与地区层面,跨国性的教育学分互认、地区性的教育资源共享与相互认证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欧盟甚至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在全区范围内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包括教师在各国流动、学生在各国交流、学分在各国互认等。在国家层面,很多国家不仅在同一城市、相邻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机制,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在美国同一城市的高校之间,图书互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分转移、学术平台共建等,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不仅可以在本校实现跨校借阅图书,在本校修读他校课程,而且在不同高校之间转学时,转学前修读的学分可以带入新的高校。这样,不但实现了高校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弹性,教育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就是说,高校的建制不再是约束学生学习的边界,学习做到了无边界!

  我国高校一向画地为牢,单位所有制不仅表现在干部教师的编制与工作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籍及其所受的教育上。这与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是格格不入的。大学城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最节约的路径,要突破“玻璃门”,不但取决于高校过度行政化问题的消除,更取决于高校教职员工思想观念的更新,尤其是高校领导思想的解放。与隶属关系、行政级别等障碍相比,无形的认识和意识对教育资源共享的限制更严重。开放办学、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我国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在现行体制下,政府应当通过政策、行政、资助等措施,积极作为,推动高校开放办学,主动建构协同教育体系。(■别敦荣 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调查大学城模式:学生对大学认同感和亲密度降低
· 湖北将新建大学城
· 大学城“网吧式旅店”兴起 无法可依监管难
· 教师因奔波指导成奢侈品 大学城隔断师生关系?
· 广州市政协委员呼吁:大学城附近应建教师新村
· 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 重磅:顶尖大学,合并!
· 上海高校求解如何让基础科学研究“扛鼎”
· 二本高校招行政,要求全员博士?
· 高校应为卓越女性搭建事业舞台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