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歌手
高晓松谈校园民谣
2011-04-06    《校园民谣志》

字体大小:

  提问:为什么校园民谣一推出就大火?

  回答:那时候的人比较饥渴,那时候的人等于是刚失恋的人,听一个黎明的歌也会哭。那时候城市里几千万人感到失恋,急需这样的歌,现在的人这种状态少了。换句话说,那时候的

  入夜里听音乐.现在的人不是夜里听音乐。那时候虽然没有好的音响,拿破磁带翻录,但是大家觉得好,大家现在拿CD听音乐是在嘈杂的环境里面听。那个时代可以听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你会感到冲动,我五年没听到自行车铃声,这个城市太嘈杂。清脆的铃声,以及远处的下课铃声……那些东西早已被嘈杂的城市淹没得一塌糊涂。当年的歌相当于自行车铃声,现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面当然已经听不见了。

  有人说,最初校园民谣赢得人们的注视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给人一种真诚。我倒认为最主要的不是我们诚恳,而是我们之前大家太不诚恳了。我们之前的大陆音乐一种是极不诚恳的晚会歌曲,特别不真诚,歌功颂德;还有一种是诅咒的摇滚。摇滚其实也是讲社会的,这两种音乐当时占据主流。我自己叫御用跟反御用,御用跟反御用的音乐都是讲社会,没有音乐讲一个人是怎么成长生活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我坚信一个观点,也是我每次导演阐述观点写进去的,你的惆怅跟这个社会有关吗?你生活在最理想的社会、最梦想的城市,你会初恋到死吗?你会不失去你的朋友、你的爱情吗?不会,你一样会失去,这与社会无关。我们那些音乐特别简单,为什么打动那么多人?我们的态度特别中性,我们不歌功——我们不觉得这个社会有多好,也不觉得这个社会有多恶劣,我们跟这个事没太大关系。我就是在巴黎也会十九岁谈恋爱、会失恋,也会把十九岁的朋友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写的是那种东西,跟这个社会无关,人是最重要的,社会不重要。不管社会变成什么样,年轻的时候也要谈恋爱,社会变成什么样,八十岁也写不出歌来,这跟社会有关系?等于在我们之间没有人谈这个事,我们之前所有人谈的是你不重要,你是社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当好一颗螺丝钉就可以了。我螺丝钉也可以惆怅,我螺丝钉也可以看着落叶哭一会儿。这几十年来,30年代有过比较有意思的东西,那算是大家第一次听到一些很关心个人的生活,很关心个人的细小的幸福的那些歌曲,当然会动人。把那些歌拿到现在不一定,我们那时候每个人的心灵多饥渴,每个人被教育成螺丝钉,这个螺丝钉有情感,螺丝钉也是一个人,也值得被歌颂,不光是时代、社会被歌颂,每个人都值得被歌颂。那时候其实跟校园或者别的什么没关系,只不过当时大学首先有了这种思想,当时社会处在被要求统一的状态。大学首先开始思考是在80年代,思考导致了民谣,导致了愤世嫉俗、对社会的忧患以及当时对民族巨大的忧患意识。另外一种思考就是个人的能力和权利,个人的幸福也受到关注,等于这些东西都出来了。

  《校园民谣》是十几年来卖得最好的唱片,按说是最商业的。那时候商业的对象是另一拨人,那时候买唱片的是那么一拨入,卖的正版就一百多万张,那时候大陆还没有一张唱片卖得过那张唱片。商业不是坏事,就像虚荣不是坏事,只是看你觉得什么是荣什么是辱。那时候男生给女孩儿唱歌弹琴是荣,现在男生觉得长得帅是荣。今天的商业的东西恶心得要死不是因为唱片公司的关系,因为大家都要听那个,唱片公司没有错。校园民谣就是唱片公司成功的策划,他认识到这是一个商业市场,所以找来这样的歌。今天唱片公司意识到这样一拨入在听歌,他就找来这样的歌,唱片公司没有错,大众就这样了,那怎么办?

  提问:现在的大学里还有校园民谣吗?

  回答:没有什么校园民谣。大学变成社会,三教九流的人都在大学里面,不是在名校就是在民办大学,根本就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大学里面的音乐是各种各样的。会有民谣,会

  有另类,会有摇滚,不太会出现呈群体式的士大夫阶层的反动。我们就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次反动,人家都拿白话,我们非得拿一点文绉绉的东西,今后可能会有极个别的个人,就在名校里面。跟西方一样,名校里面保持士大夫的传统、伯爵夫人沙龙式的东西。今后可能没有这样一些概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晓松自曝为何没跟清华女生谈恋爱
· 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 高晓松:我是一个“读书人”
· 高晓松——嘴说心声,步行心想
· 高晓松:民谣没变,大学变了!
· 高晓松回首往事 希望到美女如云的学校上学
· 高晓松:在梦里跳舞的青春——《那时花开》
· 高晓松:本想去浙大却去了清华
· 从高晓松到水木年华 清华比北大适合培养音乐人
· 校园民谣十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