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歌手
高晓松谈校园民谣
2011-04-06    《校园民谣志》

字体大小:

  提问:评论一下中国歌坛。

  回答:十年来我在音乐这个行业里面目睹的这个行业的变迁都是因为个人,有几年没好的个人了。那时候音乐里面流派最风起云涌的时候就是最没人才的时候,由于没有人才没有个人可说,大家无法说这入太好了,发明了很多流派。从1995年以后大概到2000年五六年的时间里,大陆一个优秀人才都没有,那时候很多音乐流派起来了,为什么起流派名字?没有人。朴树一来人家都不说流派,因为你有特别优秀的个人,这个音乐就向前发展了,至于是什么流派都不重要。

  朴树是一个天才。朴树对歌词的掌控能力非常好,一直以来,我写的东西完全是“赋比兴”,朴树不写具体事,除了《白桦林》,上来就兴,一直兴到尾,但是非常好,像《生如夏花》第一张专辑里面的几首歌我特别喜欢。朴树的歌词使我汗颜,我经常看着汗颜,我总觉得我写的东西在国内已经算第一流,但是我不是天才里面最好的,纯靠受教育的功底能写成我这样是最好的,崔健没上过大学,但是写的东西被收进大学书本里。我一直在讲,音乐和电影这个行业根本无法靠商业,商业就是大家在苟延残喘活着等着天才来,天才来了大家才能活,天才不来大家做一点商业的赚点钱。天才不来这个行业原地踏步,原地踏步能维持只要不退步保持住这个能力等待天才来的时候能够配合他就行了,朴树就是这种天才。

  朴树和周杰伦把中文音乐向前推进了一步,因为中国从前音乐的节奏感非常差,我们汉民族节奏感差,一定是正拍起正拍落,我们传统的民族歌曲、民乐全是这样。到了齐秦、罗大佑已经进了一步,朴树、周杰伦有非常好的节奏感,他们的音乐都是在后16上,数拍子觉得很有意思,听音乐的时候觉得崭新、有意思,他们有很新的节奏方式。那种节奏方式不要写,朴树写的歌大多数歌手唱不了,不能唱那种复杂的节奏。周杰伦的歌就拿嘴说,让别的歌手说,都说不到点子上。

  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拍,音乐不是这样的,越是技术门槛低的艺术越依赖于心灵。每个人都有相机,就是因为你的视角不一样,那里面有一个长河落日,每个人都会拍。你一个摄影家所以你不能拍长河落日,你家后院就有最好的风景,这就是最好的摄影家,你不应该去找黄山的松树拍。在你生活的屋子里面用独特的视角去拍。

  民谣音乐是永远存在的一种音乐,因为它是不能被替代的流派,它叫基础流派。音乐里面几个最基础的流派永远不能被替代,其他怎么发展,爵士、民谣和摇滚不能被替代,是最基础的。在摇滚上面有很多种分支,有一天可能重金属会过去,但是基本的摇滚不会消失,爵士也一样,这三种基础不能被替代。这三种东西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爵士对音乐要求最高,需要非常非常好的音乐基础。摇滚对你的爆发力,尤其对你的表演有特别高的要求,一上台就蔫永远来不了摇滚。民谣对笔的要求更高,所有的民谣流传下来的都是因为这支笔特别好,音乐没了,歌词能出诗集,《66号高速公路》,必须有手艺才能做,要是笔写得不好就玩摇滚,摇滚就一句词也能唱,因为是呐喊,人在呐喊的时候还咬文嚼字吗?民谣是拿一把吉他安静地唱,民谣要求这支笔非常好。人老问我刀郎,他不是民谣,他的笔写得不够好,不能写出民谣大师风范的东西。李宗盛、张楚、何勇、罗大佑就是最好的民谣大师,特别是张楚,词密得要死,但是写得非常好。民谣音乐是永不消亡的,因为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最有力的歌词做的东西。不用说这十年,从有音乐到消亡一直会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晓松自曝为何没跟清华女生谈恋爱
· 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 高晓松:我是一个“读书人”
· 高晓松——嘴说心声,步行心想
· 高晓松:民谣没变,大学变了!
· 高晓松回首往事 希望到美女如云的学校上学
· 高晓松:在梦里跳舞的青春——《那时花开》
· 高晓松:本想去浙大却去了清华
· 从高晓松到水木年华 清华比北大适合培养音乐人
· 校园民谣十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