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提倡“教育第一、教学第二”
俄罗斯的素质教育早已闻名遐迩。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成为世界素质教育的发轫之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在素质教育上一以贯之,提出“教育第一、教学第二 的教育新方针。
笔者在莫斯科1948中等学校采访时感受到,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强调多样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在旁听三年级音乐课时发现,音乐老师就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在不知不觉中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刚上课时,有几个学生常常分神,但当钢琴声响起,老师嘹亮的歌喉展开后,所有的学生都正襟危坐,像模像样地演唱起来。笔者仔细一看,学生面前摆放的歌本都是五线谱写成的,叫人不得不对这些只有八九岁的小家伙刮目相看。
缝纫课更是精彩。走进缝纫课堂,笔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制衣厂里,不过受雇的都是些“童工”罢了。十几个小姑娘齐刷刷地坐在缝纫机前,有的在制作桌布,有的在缝衣服。由于手工课是选修的,男孩子一般都喜欢做木制工艺品或者陶艺,所以缝纫教室就成了女孩子的天下。
俄罗斯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点在绘画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7岁的男孩用鲜艳的色彩画了一个人物,笔者以为这可能是哪部科幻影片中的主角,他却介绍说是他的自画像,老师还对他给予了鼓励。
所有文体场馆对孩子开绿灯
在俄罗斯,所有的影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都对中小学生大开绿灯,实行免票或票价优惠制度。俄罗斯音乐的殿堂———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每月都举办一场儿童专场音乐启蒙和欣赏演出,几大著名交响乐团轮流演出,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首席大提琴手等著名演奏家亲自配合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解,着装整齐的孩子们专注地聆听音乐,感受着音乐的美。演出结束后,小观众们郑重其事地上台为演员献花致意,他们的态度不卑不亢,彬彬有礼,演员们也像对待成年观众一样,认真地对献花者表示感谢。
要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俄罗斯目前大约有8000多个校外教育机构,包括少年宫、运动学校、科技工作站、旅行俱乐部、儿童图书馆、航天航海俱乐部等。
俄罗斯著名的“雏鹰”夏令营已有50多年的历史,每年都接待约1500名7岁至15岁的孩子,让他们离开父母,到郊外的营地过22天集体生活。夏令营结束后,很多家长都欣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更懂事,吃饭不再挑食,睡觉也比以前有规律了。
笔者在莫斯科参观博物馆或画廊时,也常常见到一些小观众。尽管这些孩子对艺术知之不多,但在老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琅琅讲解中,热爱艺术的种子已经深深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在这些地方,笔者从未听到孩子们打闹的嬉笑声,也从未看到过他们追逐玩耍的身影,一种严肃的神情常常挂在他们脸上,旁人观之也不禁肃然起敬。
生活在最爱读书的国度
春天时,笔者常常能在莫斯科的公园或者郊外看到休闲度假的三口之家。静观之后,总能得出俄罗斯孩子独立性强的结论。的确,俄罗斯人非常注重培养小孩的独立性,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接着往前走。在莫斯科严寒的冬季,也常能看到孩子随父母一同溜冰滑雪的情景。
家庭的熏陶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举例来说,前苏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度,许多家庭的藏书量多得惊人,孩子们往往在耳濡目染中继承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目前,俄罗斯经济正处于转轨阶段,不少家庭生活窘迫,但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家长们舍得花钱。前几天记者在莫斯科最大的书店买书时,见到一对母女正在翻看一本精装的《芭蕾舞启蒙》,书印制得非常精美,但书价较贵,约合人民币30元,这显然让那位衣着朴素的母亲犯了难。但最后她还是下了决心,抚摸着女儿的头说:“咱们买!”
近10年来,虽然俄罗斯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始终没有忽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对他们而言,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公民最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