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 姜岩)中国小学生李桃桃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随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这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是充分的想像帮助李桃桃实现了梦想。他呼吁孩子们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中翱翔。
拟于2月1日返回地面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搭载了中国学生设计的实验。该实验主要研究太空失重环境对蚕卵、蚕的幼虫和成虫等发育的影响,以及探讨通过太空环境改善蚕丝品质的可能性。
陈懋章认为,整个项目设想非常好。生物进入太空后的生活环境与地面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力状态的变化。在地面上,一切生物都承受地球巨大吸引力的作用,其特点是具有确定的方向性。生物所有的特性都与之有关。太空的微重力状态对生物有什么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另外,这一实验对于载人航天也有借鉴意义。首先,宇航员进入太空前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而这一实验中的蚕直接进入太空,面临的考验更严峻。其次,宇航员只是短期地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还不会有宇航员经历生老病死的全过程,而这一实验则对蚕的生命全过程进行了研究,因而意义很大。
陈懋章还认为,想像力如果与本国特色相结合,就比较容易成功。中国是丝绸发源地,这一实验有机地将中国古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无疑从一个重要方面促成了它的成功入选。
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陈懋章呼吁,孩子们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中翱翔。虽然不是每一次想像都能开花结果,但是很多科技成就都源于想像。飞向蓝天、飞向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正是在这种梦想的吸引下,人类才发明了飞机、飞船。最近几年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航天强国行列,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青少年参与。
陈懋章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离开自己的摇篮,进入深层宇宙,是人类又一个伟大的梦想。这一历程刚刚起步,人类能在宇宙中飞行多远,飞行过程中生命现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各种相关的技术难题怎么克服,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航天科技领域,更需要展开想像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