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联校 资源共享 统一管理 捆绑考核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的数学骨干教师刘艳霞从上半年以来,便承担了一项新“任务”:担任农村校官塘小学六年级任课教师,还要收下一名该校的年轻教师做“徒弟”。
义乌实验小学是该市一所拥有2800余名学生的优质校,今年9月还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而官塘小学则是一所只有800余人的农村学校,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与实验小学有较大差距。这两所学校为何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源于义乌市今年5月起倾力打造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以市区某一优质学校为基地校,打破行政区域,集聚2-5所农村学校,实施城乡联校行动,构建“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新机制,以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推动强弱校共同发展。
义乌市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经济发达,教育投入也不断增长,城乡学校硬件建设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上,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还有较大差距。该市教育局局长金延风说:“我们要通过建立共同体,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城乡师资水平,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以满足社会群众越来越强烈的享受更高更好教育的需求。”
根据共同体的规划,基地校要在优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共同体内学校管理互通平台、全面开放本校教育资源、实行统一的学校教学管理和指导、建立统一的教科研活动制度、开展教师和管理骨干交流活动等方面担起职责。
与之相对应,共同体规划要求农村学校也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融入基地学校教研网络,并每年安排本校1-2名中层以上管理骨干参与学校管理两个月,相应教师要到骨干学校交流任教一年。
义乌市像这样的教育共同体有11个,共吸纳了41所学校,占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40%左右。
这些共同体普遍实行联校研训、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比如义乌市实验小学联合官塘小学等4所农村学校成立共同体管理委员会,该共同体内的37对“师徒”结成“对子”,“师傅”是共同体内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徒弟”则是农村学校教龄未满3年的教师。
香山小学与两所农村校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学校间的教师交流,并举行“同题异教”活动,促进共同体学校教师加快成长步伐。
官塘小学校长金俊锋说:“有了共同体,我们受益很多。”在官塘小学教师眼中,“基地校”的刘艳霞老师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课堂效率高,放学后从不留下学生补课,而且还把教室里闲置已久的电视机利用起来,开展多媒体教学。她每周四的课是开放课,教室后面总是挤满了听课的教师。
为使共同体体现出合力,教育部门还在年终考核时把共同体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核。义乌市实验小学校长金孜红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但要我们自身发展好,还要切实带动大家共同发展。这也让我们共同体学校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此外,对一些没有组建共同体的学校,义乌市通过从城区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的方式,提升农村校办学水平。华溪小学、苏溪镇初中等学校原来属于农村一般校,但自近两年由城区学校派出管理骨干担任校长后,两所学校取得长足进展。华溪小学在100余所学校参加的评估中,由七八十名上升到四五十名;苏溪镇初中在短短一年内,该校学生综合素质与中考成绩都有大幅提高,校合唱队还代表义乌参加了浙江省比赛,中考时更是一改往年重点高中“剃光头”形象,周围百姓都对学校教师竖起大拇指。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义乌市由政府推动,将于2009年年底全部完成27所村完小和3个教学点的撤并与改造工作,小学由91所调整到70所,使所有小学都具有法人资格。同时,用4年时间全面完成标准化校园改造,到2008年年底,80%的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基本实现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均衡化,并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短评:创新思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如今,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也转变为教育发展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这一基本矛盾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由城到乡“反哺式”流动,建立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当前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一个突破口。
义乌创新思路和方法,打破学校和区域观念,组建由城乡学校共同组成的联合体,联合管理,共同考核,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乡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也使得城乡教育共同体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载体。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也需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质量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队伍。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义乌抓住这个关键环节,下大力气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一些农村学校在较短时间内有了较大改观,使得城乡教育事业在较高平台上得以均衡发展。
义乌创新思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