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学校成立科学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上探索“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不一样的发展方向”
开班一学期,实验班学生已初步呈现培养潜力
十一学校直面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如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路径,北京十一学校率先做出回应——去年9月,“科学实验班”应运而生。
科学实验班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和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培养未来科学界领导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确保实验的质量,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师资配备、毕业出口、招生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独特的设计。
新学期伊始,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又兴奋地投入到了紧张的科考、研修、学习的进程之中。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他们度过了一个收获颇丰的“小学期”——小学期是实验班一项新的教学安排,实验班每年实施“四学期制”。实验班启动一个学期以来,学生们取得了哪些预期效果?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状态怎样?日前,记者走进了实验班。
小小模块的巨大价值
在班级教学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呢?实验班的做法是,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课程,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在班内组成不同的“学习模块”,对接不同的升学目标,通过一个又一个动态的组合,把一些对科学研究有激情、有相同兴趣的孩子聚在一起探讨问题。比如,物理竞赛小组、微生物发酵俱乐部、未来经济学家论坛、机器人智能小组等,随着学业的推进,还可以组建新的模块。学校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和“分组”,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一举措,使传统意义上的所有学生读一本书、上一样的课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记者发现,这种深入学习的小组有共同的兴趣,学习进度也相同,可以激发大家的思想交锋。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告诉记者,学生虽然坐在同一教室里,但学习方案不一,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教师一对一地帮助他们进行规划。也就是说,班级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还有许多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发展方向组成的小系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小系统,不断地变化组合,使学生可以自由地追求个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