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农村基教
甘肃会宁兴起“陪读潮” 农村教育暴露新课题
2010-05-10    新华网

字体大小:

  近年来,“陪读风潮”在甘肃一些乡村逐渐兴起,一些农村家庭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不惜代价到县城、乡镇租房陪读。

  在扶贫工作重点县甘肃会宁,陪读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学校周围已然形成较大规模的“陪读村”。农民缘何热衷陪读?如何看待这股“陪读风潮”?记者近日以会宁为重点对农村陪读风潮进行了调查。

  农村“陪读风潮”兴起并趋向低龄化

  距离会宁县一中不远的居民区,一排排新修建的二层红砖瓦房,仿佛一座庞大的村落,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会宁县一处很有名的“陪读村”。

  沿着窄而深的巷道进入一户院落,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会宁平头川乡双头村的貟焕录老人和他的老伴。已在会宁县城陪读了4年的两位老人,先是陪同大孙子在县城一初中补习,孙子考上会宁一中后,又继续陪读了3年。

  “陪读到几时不好说,还有一个孙子在上高一,一个即将上高中。”69岁的貟焕录说,“只要身体不垮,恐怕还得陪上几年。”

  貟焕录租住的院落共有9个房间,已租出的7间住的都是陪读户,一户一间。貟焕录租的房也就10平方米左右,用木板搭了两张简易床,大床睡三个人,小床睡一个人,门边搭有炉灶,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小屋内。记者注意到,由于房间小,没有书架、课桌,孙子的课本、复习资料不得不垫在褥子下。

  “陪读从什么时候开始,县城有多少家长陪读,我们没有进行过调查,但这种现象在周边许多地区都有。在会宁县一中、二中两所高中学校附近聚集的陪读家长较多。”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说,“从我们日常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是母亲租房看孩子,父亲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也有不少是爷爷奶奶到县城租房陪读。有的陪读母亲还兼职打点零工。”

  记者调查中发现,陪读现象不仅在高中学生中很兴盛,而且已开始在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出现。来自会宁大沟乡的徐秀丽就彻底放弃老家的一切,陪同一对儿女在县城读书,现在女儿上初一,儿子上小学。会宁县幼儿园园长薛玉霞告诉记者,幼儿园里969名幼儿中约有五分之一来自农村,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在城里定居、务工还是纯粹陪读则不得而知,不过这所幼儿园早中晚必须家人接送孩子。

  在一些乡镇陪读现象同样存在。刘寨乡是会宁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县城100多公里,刘寨乡乡长张旭介绍,最近几年乡政府所在地租房也很紧张,主要是周边村庄的家长陪读租房,现在全乡约80%的小学生集中到了乡中心小学。刘寨乡陈庄村村支书王鹏举告诉记者,全村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家在乡镇或县城陪读。

  高中为算经济账小学主因学英语

  其实不仅仅是会宁,记者近年在甘肃很多县城乡镇采访注意到,陪读现象悄然出现后,愈发兴盛,甚至还成为一些地方房价走高的重要因素。那么,陪读现象近年为何会兴起?

  在会宁县教育部门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气候恶劣,连年干旱,土地收入微薄,父母迫切希望孩子走出农村,因此全力供孩子读书。二是近年农民通过务工等途径,生活条件好转,因而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会宁是甘肃有名的高考状元县,也是甘肃最贫困的县之一。气候干旱是导致这一地区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土地收成很不稳定,庄稼常因干旱颗粒无收。

  在会宁县一中、二中,两所学校负责人还介绍,当地高中办学条件有限,但生源不断增加,学校供水、住宿条件都难以满足需求。像会宁县二中现有5700多名高中学生,其中住校生仅有2800多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6成受访者认为陪读较普遍 专家呼吁让孩子自立
· 为圆大学梦 万人农民“陪读大军”苦苦营生
· 聚焦“家长陪读”:农村家长陪读 为何五味杂陈
· 亲子阅读≠陪读
· 低龄留学热:小学生在外不放心 哪些国家可陪读?
· 留学美国:配偶子女可陪读 但不得找工作
· 山西康杰中学校内自建陪读楼 家长质疑变相敛财
· “陪读式”转移现象:农村“陪读”城市“爆满”
· 中央一号文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 打造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潭北模式”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