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5岁的张万玲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今年春节回家,“是否找到了体制内的工作”成为她最苦恼的问题。许多硕士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求职时到底应该关注是否在“体制”内,还是结合个人专业、坚持梦想?
张万玲在读研期间的职业梦想是先找一个教育行业的工作攒攒经验,几年之后创业开培训学校。在招聘季开始之前,小张向已经工作了几年的本科同学咨询职业规划建议。“应该找体制内的工作,比较稳定,有保障。”“不要琢磨自主创业什么的,如果没有人脉关系,你能力再强也是没有用的。”“过来人”的集体发声,让小张颇有无奈之感。
在轮番的“劝诫”之下,“体制”“编制”“户口”等词慢慢成了小张找工作的关键词,盲目奔波于招聘会,搜索着那些关键词,她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体制内”的工作竞争异常激烈,几番挣扎求职受挫以后,小张才逐渐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海归硕士何冠泽回国找工作的方向也是“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体制内的工作不仅能够保证节假休息,而且不太累、比较稳定。”正在为国企和公务员考试做准备的小何解释说,“其实我在美国所学的专业和我要考的职位并没有什么关联,但为了稳定的未来,也只能努力准备了。”
面对求职的“体制内心态”,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瑞政指出,这种现象与就业体制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体制内的工作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得比较好,向上流动的条件也更好。但是如果硕士毕业生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想找体制内的工作,不仅会造成就业难度加大,更会导致国家教育资源和个人教育经历的浪费,甚至会束缚个人的发展。
专家建议,在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条件下,硕士毕业生们不应放弃自己的专业,应放稳心态,多途径就业,也可以先积累经验,未来自主创业。
面对艰难的就业形式,求职者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或许,放弃对“体制”的执著,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份清晰的职业规划,清楚地考虑自己的专长于兴趣,才是更加明智的做法。(邢赫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