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
3年前,北京十一学校在高中段全面实施走班上课,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相关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对接。
第二年,改革进一步深入,学生开始选课走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每一个学科按难度分为5个层次,语文、英语、体育、技术则分类设置了近100个课程,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未来生涯规划,都有一张自己选择的课程表。
第三年,改革进入到初中。至此,一场静悄悄但却撼天动地的改革全面铺开,改革带来了学校形态的重大变化,尤其是行政班的取消和班主任的消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这场不同寻常的改革也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教育的机会。
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以下记录的是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者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
十年时间,在今日的十一学校,教育已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不可逆转——
2001年,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中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当时,着实令我们吃了一惊。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自己从事的既高尚又伟大的工作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什么因为一个WTO,教育竟然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服务业?
也是在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是不是可以认定为我们的服务对象?
十年过去了,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成为服务业,而且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根子就出在课程改革上。
在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里,我们把课程定位为学校的产品,决意通过对课程的构建和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于是,几年下来,我们把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整合梳理,便有了203门校本课程,其中,199门为选修课程。即使数理化生,每一门学科也变为有5个不同难度的分层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数理化生,其他学科亦然。
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所开发的课程必然面临学生选择过程中的无形评判。说到底,学校通过开发自己的产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服务,教育也由此演变为了服务业。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成为校园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式、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它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过去的教育,可以仅仅让上级肯定,或者让家长满意,学生的苦累都是我们追求业绩的代价。而今天,学校必须把学生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创造快乐的校园当作共同的追求,由学生来评价学校工作也就成为常态。
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教育瀚海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
3年前,当十一学校没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之初,学校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学生个性张扬,问题凸显,老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平等的角力。
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并不真实。
这位老师刻骨铭心的体验,代表着教师们放弃行政力量之后普遍的心路历程。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还是那位老师,当几天后与学生再一次谈心时,他首先做出了一个令学生惊诧的举动:向那位学生道歉。理由是,老师不该在第一次谈话时就带着一定要说服学生的先入之见,对话应该平等。没想到教师的姿态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位学生竟立刻向老师赔礼,因为,他不该在老师与他谈话时出言不逊。顷刻间,师生间有了一条通往融通的道路。
要想让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师生平等的校园氛围。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教育瀚海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