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如何既提倡通识教育,又防止专业知识教育和相关行业脱节?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如何让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取得平衡?面对层出不穷的大学排行榜和教学评估的压力,校长们如何应对?昨天,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进入第二天的交流,校长们的思维碰撞更加精彩,无论是针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教学管理,中外校长们纷纷指出功利行为与创新“水火不容”。
打破“小孩要乖”思想
“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学生得有多样化的思维方式。”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举例说,“我们中国家长常强调‘小孩要乖’。乖,意味着对现有秩序的默认。而创新则是要打破惯性思维,锻炼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模式。”
“我非常鼓励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与语言,因为这能让他们看到一片新天地。”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校长多米尼克·迪克斯隆说。迪克斯隆强调,学生必须具备文理结合的开放视野。
“视野太窄,就业路就不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拥有全球化的大视野,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人才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因此必须让学生多了解世界、多接触社会,同时在求学时不能急功近利,“功利行为与创新水火不容。”
海内外教师同台“打擂”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在发言中透露,下月初该校将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教师聘任考核——校内聘任教师的面试与从海内外引进教师的面试同时进行。他认为这样的“打擂”能让校内教师看看与海外教师是否有差距,差距在哪里?
“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中的作用,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而这个大环境需要长期营造,是急不得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谈到引进海外人才时,他认为应首先考虑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单一排行榜弊大于利
“苹果和桔子怎么比较?我觉得单一的大学排行榜对大学的名声和发展没有帮助,弊大于利。”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认为对排行榜的一味追捧没有根据,他呼吁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应有不同的评审标准。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反复强调“大学校长要有定力”,自己学校实力如何,当校长心里应该有杆“秤”,而这正是来定“军心”的。他认为高校关键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宽松团结的学术氛围。至于教学评估之类,也不需要刻意准备,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系统地进行。(陆静斐 谢丹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