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评论:学校文化建设要避免“形式化”
2014-10-23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学生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学生发展、彰显文化的教育意义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然而,审视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在一些学校出现明显的“形式化”倾向,将文化建设仅仅视为一种工具,甚至成为一种教育价值扭曲的外在形式。

  ■刘宏清

  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要义在于通过环境打造、制度建设与精神陶冶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应该牢牢记住的是,学生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学生发展、彰显文化的教育意义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然而,审视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学校出现明显的“形式化”倾向,背离学生的需求,脱离学校的实际,偏离文化的本义,将文化建设仅仅视为一种工具,甚至成为一种教育价值扭曲的外在形式。

  存在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化”倾向引发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问题一,过于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在文化建设的性质上,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误区片面夸大文化的符号作用,视文化为外在饰物,与教育、教学及学生生活实际相隔离,单纯地为追求文化的外在形式而进行文化建设。例如,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口号式”文化,选择脱离学校实际,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不大的口号、标语等符号为主要文化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无物,有文化建设之名而无文化建设之实。再如,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美化校园”、“装点教室”、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等,使得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遮蔽了学校文化应有的内在价值。

  问题二,过于凸显文化的工具性。在文化建设的功能上,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误区将文化仅仅视为工具,注重“形象文化”和“面子文化”,企图借此“政绩”获得发展的资本。例如,一些学校将学校文化建设当成应付上级检查与评比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建设获取诸如“重点校”、“示范校”、“文化校”和“星级学校”等荣誉称号,这同样背离了文化应有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问题三,导致文化建设的庸俗性。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误区造成内容的“庸俗化”。形式化误区偏离文化的内在价值,将文化简化为外在形式,必然会导致各种庸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这样的文化建设使校园里出现低俗落后、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内容。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不健康的恶搞方式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等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继“拼爹”文化流行后,“拼同学”亦成为一些学校的流行文化。

  问题四,导致文化建设的碎片性。在文化建设的结构上,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误区导致学校未能以整体的视角,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境、未来愿景出发进行文化建设。从纵向上看,历史前后表现不一,文化断代发展;从横向上看,没有统一规划,各种校园亚文化互相独立,教育的理念、教学的理念与管理的理念彼此割裂,甚至相互矛盾,等等。例如,许多学校赶文化时髦,“国学”流行,学校就一窝蜂地搞“国学”;“诵读”流行,学校就一窝蜂地搞“诵读”。高潮过后,空留叹息,获得的最多是文化的形式碎片,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整合的立体文化。

  问题五,引发文化建设的同一性。在文化建设的方法上,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误区引发许多文化趋同现象。一所学校的文化应当是全体师生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创造出来的,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相同。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呈现出“同一化”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校领导坚持文化建设的形式化,他们崇拜“教育权威”、追捧“教育明星”,坚持“拿来主义”,打着文化创新的名号,通过“考察”、“交流”、“学习”、“参观”、“调研”等形式,不顾本校的实际,缺乏自身的理解,完全将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生搬硬套,他们“抄袭”与“剽窃”的只能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无法获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对策建议

  要避免学校文化建设陷入“形式化”误区,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校文化,从教育目的、文化性质、学生发展、学校情境等多个视角搞清楚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实用性。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不仅仅是指那些流于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而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不应将文化简化为绿化、建筑、标语、口号等外在文化,还要注重学校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例如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学生学校生活是否幸福等。

  ——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教育性。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教育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将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放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来,将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方式之中。学校领导应摒弃“功利化”思想,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于“润物无声”中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灵“磁场”,陶冶师生的情操,启迪美好的心灵。

  ——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高雅性。学校文化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与各种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学校文化建设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社会健康文化的养分,一旦陷入“庸俗化”,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吸引力,也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学校领导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大力提倡高雅文化、普及高雅文化,让师生成为高雅文化的知音和传播者,使高雅文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正能量”。

  ——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整体性。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有一个前提性的基本认识,那就是必须坚持文化的整体性。就一所具体的学校而言,要进行文化建设,应该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学校的历史发展回望与未来发展展望中,勾勒学校文化建设的主线、做好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并且坚持下去,用时间积淀出学校文化之魂。

  ——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个性。文化个性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等点点滴滴的教育细节里。一所学校的文化个性是否鲜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生命力是否旺盛。因此,要想在大量同类型学校相互竞争的态势中脱颖而出,就需要避开同质化的交锋。我们只有在学校“本色”的基础上注重开发自我的特有能力,建立起学校的文化个性,才能真正地提升学校文化。(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校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务院:大力推广校园足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