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起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不再享受高考加分等政策
30万孩子的热情从哪来
参赛选手正在向外国朋友介绍参赛作品。资料图片
在高考加分、保送的诱惑前,各种名目的赛事和奖励曾肆意繁殖,也为少数人的暗箱操作提供了明晃晃的借口。如今,加分项目一再瘦身,原先挂钩的各项赛事纷纷脱钩。无利不起早的逻辑推演下,这些赛事是否会萧索凋敝、成明日黄花?
诚然有一夜花落者,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赛事“瘦”而不夭,热度不减。但凡真正从裨益教育、拓宽眼界、提升能力的初衷办赛举奖,必然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真心实意地支持。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教育选拔体制的完善,此类赛事的生命力也将越发兴盛,成为丰富教育内涵的有益补充。与功利脱钩,教育才能回归树人之本。
——编者
日前,第三十三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往年,北京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可以获得10分高考加分,全国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更能获得20分的加分和保送资格。而从今年开始,在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项目“瘦身”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将不再享受高考加分、保送等优惠政策。
热度不减
报名人数与去年持平,加分人数所占比重原就很小
虽然与高考优惠政策“脱钩”,从报名情况看,青少年参与热情并未因此减退。据介绍,参加本次创新大赛初赛活动的学生达30余万人,与去年持平。除了北京的青少年外,还有来自11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14个代表团、31个国际项目参与。
“即使不‘脱钩’,绝大多数参赛学生也是享受不到高考加分和保送资格的。”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力军介绍,以去年为例,参与北京大赛的学生有30余万人,占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总量的20%,而最终加了10分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加20分和保送的只有14个人。
作为一项发展了30余年的常规赛事,科技竞赛在老师和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周力军表示,“大赛不是只属于极少数获奖学生的比赛,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强调一种让所有学生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的竞赛文化。”
“自主导航的球形轮避障机器人”、“基于安卓平台的智能手机入侵检测系统”、“树木年轮中的音乐开发”……今年中学项目中共有92项一等奖,每一个项目都颇具趣味。
仔细翻阅获得今年行为与社会科学类项目一等奖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高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很难相信这篇学术规范、有理有据、长达2万字的论文出自一名高中生之手。
“我们学校曾全面开展了‘海量阅读计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却很低。所以我希望通过调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状况,发现问题及原因,找出合适的对策。”作者李思轩介绍说,自己没有特别考虑高考加不加分的问题,出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为学校争得荣誉的上进心,就参加了。
“除了整篇论文的撰写,在项目终审的时候还有现场专家答辩,4名专家和我交流,问了很多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有一种应聘的感觉。”李思轩介绍说,每名选手在现场都有一个小展位,要自己准备PPT、设计能够吸引人的展板,专家会到不同的展位去和选手交流提问并打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