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人民日报:优质资源如何突破高校围墙
2017-02-24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核心阅读

  武汉学生自发组织的蹭课联盟,已发展到有16000多粉丝、跨武汉5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公益组织,他们有个“小目标”——到武汉所有大学听讲座。

  共享高校的优质资源,不仅有蹭课联盟这样的自发组织。全国已有不少省份在推进区域高校联盟和学分互认,相当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就可以上多所大学。

  从最初的QQ群和线下聚会,到后来负责整理发布武汉地区讲座信息的微信公众平台和线下读书沙龙,武汉蹭课联盟打破了学校、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让普通高校的学子有机会到名校旁听课程。而为更好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除学生自发组织蹭课联盟外,不少高校也通过联合办学、学分互认等途径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修课程。

  蹭课联盟是怎么成立的?多所高校联合办学的效果如何?怎样才能让宝贵的高校知识更有效、更多元地互通共享?

  蹭课联盟,要听遍城市里所有大学的讲座

  “说实话,我上大一的时候感觉比较迷茫,性格也比较内向。所以,每周都会骑自行车到武汉大学去听一些人文社科类的讲座。”武汉高校蹭课联盟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刘灿说。

  在蹭课的过程中,刘灿结交了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开始,大家只是在一起交流、分享读过的书和看到的学术观点,慢慢地我就想,为什么不把不同学校举办的知名学者教授的讲座或者公开课信息集中发布,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大家风采。”

  刘灿把这个想法向好朋友说出后,立即得到了同校2012级学生王贤玮和武汉大学2010级学生孟政典的响应。2014年初,他们三人通过QQ群发布武汉各大高校的讲座、课程等信息,并鼓励群成员主动在群里分享有价值的讲座信息、推荐各高校的优秀公选课,分享各类学习资源、读书感悟。

  “现在我们的‘武汉蹭课’微信公号已经有16000多粉丝。”武汉蹭课联盟现任负责人、湖北大学研二学生吴非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跨武汉5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公益组织,集体蹭课、约听讲座、邀请老师……联盟活动形式和参与人数都在不断丰富和上涨,让之前封闭的高校文化类社团从“学校”升级到“城市”。吴非说:“我们意识到上课原来可以不只在自己学校,还可以上遍这座城市的所有大学,去蹭这里每一场公开讲座和公开课。”

  而为顺应时代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渴望,早在2001年,武汉七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便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专业优势,各自拿出本校特色优势专业联合办学,学生可以跨校跨学科辅修第二学位,相当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

  截至去年6月,七校联合办学共开设优势专业68个,惠及5万余名七校大学生。当年共有2732名(不含本校辅修)2011级学生参加第二阶段辅修双学位的学习。目前,已有2500人获得各校辅修双学位,授学位比例达到91.51%。

  学分互认,探索学习资源共享新路径

  为了开放高等教育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全国很多省份和地区都在推进区域高校联盟建设。联盟高校间可以专业互修、跨校选课,同时互相承认学分,促进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目前已建立联盟的省份有北京、河南、广东、湖北等。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辽宁省基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情况,部分高校开展了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以跨校修读学分为手段,以建立引导激励机制为保障的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截至目前,省内已有32所高校选用省级精品开放课500余门(次)开展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已有5万余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注册学习修读学分。

  沈阳农业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师耿黎参与跨校修读教学已经有两个学年的时间。在教学中,他发现自愿选择跨校修读的学生学习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共开展了三轮次跨校修读,两轮采取全班选课,一轮自愿选课。”对此,他的总体感受是:“自愿选课的学生积极性与课程参与度更高,教学效果更好。”

  同样是跨校的学分互认,效果也并非都尽如人意。某地区6所高校率先“结盟”,探索课程互选。“一般来说,各校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跨校选课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视野,也为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提供了机会。”当时的决策者这样认为。刚开始,这项创新举措引起了很高的关注。但渐渐地,各校的互选课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学校连续几年不开课;选修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多的几十名,最少的仅有10个人。

  学生为什么不买账?跨校上课不方便是很重要的原因,各校占地很广,相互距离很远,不少同学觉得为了上堂课专门跑那么远,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跨校选课不实用,高校都朝综合性方向发展,各校专业门类基本雷同,所需要的选修课学分,在本校都能修完,没必要舍近求远。更有甚者,由于要按学分收费,互选课甚至被一些学生看作是高校创收新举措。

  虽然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共享优质的高校资源,打破校园围墙、打破知识围墙已是共识。

  校园生活,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当年考取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季羡林先生晚年回忆说:“反而是我旁听和选修的两门课,令我终生难忘,终身受益。旁听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就是美学。”

  不少人可能都有季先生同样的感受,大学期间,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那些旁听的课程、精彩的讲座、激烈的讨论,都是一生中随时可调取的营养储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濂也曾说:“真正奠定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是教科书,不是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而是这些看似不着四六的讲座和闲书。”

  高校资源惠及的已不仅是校园内的学生。北大周围就聚集了一群“知名保安”,他们工作时是保安,脱下保安服后就匆忙赶到各个自己感兴趣的学院听课。来自湖北山区、只有大专学历的甘相伟怀着执着的精神最终通过成人高考,成为了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甘相伟,对多数单纯蹭课的求知者而言,这段在大学校园里的经历也让他们终身受益。

  大学学分互认已经打破了校际间的围墙,而知识的围墙也已被网络打破。

  中国大学MOOC(慕课)是爱课程网携手网易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截至2016年12月20日,MOOC已发布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90余所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652门、1328学期,而MOOC注册用户超过620万,累计选课人次超过2000万。“现在‘90后’‘00后’的学习习惯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有很大变化,作为教育的供给侧,我们也必须变革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网络学习是趋势,跨校修读是顺应形势的变化变革。”耿黎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开展国家检测资源共享数据信息更新工作的通知
· 智慧资源 轻量制作
· 网络资源共享并非没有底线 要不断增强著作权意识
· 教育网大力引进资源从根本上缓解互通问题
·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 内蒙建筑职院丁劲松:打造共享资源"门户"
· 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力度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建设
· 中国全力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 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通气会召开
·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保护形势严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