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游青藏高原 谨防肺鼠疫 |
导言:在甲型流感H1N1病毒还没有消停的时候,甲类传染病的头号杀手“鼠疫”又出现在了青海。 时下正值暑假期间。相信不少学生和家长趁此长假,打算前往或正在西藏、青海等地游玩。因此,本频道特别策划搜集了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预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度过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假期。 | |
背景 |
8月1日,青海省卫生厅正式对外公布:7月3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发现一起疑似鼠疫疫情,经实验室48小时细菌培养,结果呈现阳性。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专家确认为肺鼠疫,确诊病例12例。截至目前,3例已死亡,住院隔离治疗病例9例,其中危重1例,另有1例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症状,无新发病例。 |
|
|
|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致死性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被列为我国甲类传染病之首,又被称为“一号病”。我国甲类传染病仅两种,“二号病”为霍乱。鼠疫的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世纪,鼠疫曾造成欧洲1/3人口死亡;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有6万余人死于肺鼠疫,1920年至1921年间又有一次大规模肺鼠疫暴发流行,造成近万人死亡;20世纪80年代,印度曾暴发一场鼠疫;此后,马达加斯加、乌干达等国也相继暴发过鼠疫。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跳蚤等传播,宿主包括旱獭、鼠等。除了通过跳蚤,还能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
种类: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鼠疫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三种类型,可互相交叉发作。其中,腺鼠疫最为常见,最凶险的则是肺鼠疫,毒力最强。当下青海鼠疫即是最凶险的肺鼠疫,从发病到死亡最快只有4小时。 |
临床表现:临床上以急性淋巴结炎最常见,其次是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和皮肤型鼠疫潜伏期短,一般3-5 天。原发性肺鼠疫为数小时到3天,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战,全身毒素症状,淋巴结肿大,可有呕吐、腹泻、肝脾肿大及出血表现。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咳痰为脓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发绀。肺部体征少,可有少量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为本病之特征,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多死于休克及呼吸衰竭。因病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故有“黑色病”之称。 | |
|
预防:灭鼠灭蚤,预防动物间鼠疫,隔离鼠疫病例,预防传播。疑似病人均应报告疫情,肺鼠疫须严格呼吸道隔离至痰菌阴性,控制鼠间鼠疫。灭蚤以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疫区居留者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2 周前接种菌苗,有效期1 年,接触病人者可用药物预防。链霉素每天1g肌注,或磺胺嘧啶4g/d 分,4 次口服。 |
用药建议: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 |
及时治疗: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传染性强。必须早发现,早诊断,隔离,早治疗。 |
1.消毒隔离 严格隔离,病室灭鼠、灭蚤。彻底消毒病人排泄物。医护人员有严密的自身防护措施。 |
2.病原治疗 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传统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链霉素是首选药物,成人剂量每天30mg/kg,分2 次肌注或首剂1g 肌注,后改为0.5g,1 次/6h。严重病例首次1g,后改为0.5g,1 次/4h,病情好转后改为1 次/6h,疗程10 天左右。氯霉素每天60mg/kg,分4 次口服或静滴,疗程同上。目前最有效的抗生素为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单一药物有效。 |
3.对症支持 急性期绝对卧床,足量补液以利于毒素排出。补液、输血或血浆。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者应予以吸氧,纠正休克。淋巴结肿大在局部应用5%鱼石脂乙醇外用,脓肿形成可切开引流。 | |
|
勿贪高原“野味”:疾控专家提醒,到青藏高原旅行时,应做好防跳蚤措施,尽量避开旱獭、老鼠等,尤其不要吃旱獭等高原“野味”。 |
野外徒步应紧扎裤脚:每年都有大批游人体验高原徒步行走的乐趣,有些人还喜欢在野外露营。对此,专家提醒,在高原地区野外穿越时,应做好预防鼠疫的措施。 白天徒步时,应扎紧裤脚以防跳蚤,避开旱獭、老鼠等。 夜晚露营时,应清理好宿营地的外环境,清扫垃圾,避开老鼠出没的地方。最好随身携带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如果出现发烧头痛,应尽快就医。
|
不良症状及时就医:7月16日以后曾到过该地区的人员,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速到当地疾控机构就诊。有关防控工作的进展情况,青海省卫生厅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 |
真诚欢迎各相关教育机构、媒体与我们联系合作! 专题制作:周玲 联系电话:010-62603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