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人才纲要解读: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2010-06-12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

  在近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十大“重大政策”提出了未来10年人才工作的宏观举措。其中,有两大政策直接涉及了人才流动: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

  在人才规划纲要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多处提到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形成充满活力的流动机制,让人才结构走向合理。“关于人才流动,在这次规划纲要中是一个人才开发运行层面的问题。纲要当中有四句话: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参与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桂昭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是让人才结构不断走向合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参与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说,“制定人才规划纲要的出发点是优化人才结构”,具体地说,除了要促进人才流动,形成合理布局,还要调整产业结构,让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趋于同步。

  人才结构调整呼唤人才流动

  在参与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看来,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尚不合理。他举例说,中小学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农村比城市低28%~38%;在农村大约每1000人中才有一个乡村医生。

  人才规划纲要在序言中提到:“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等问题说明了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杨伟民分析说,前段时间同时出现的“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现象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讲,出现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我们的生产能力在这儿放着,但是人没有跟进。另外,培养的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方面的生产能力,所以他就没有就业岗位。”杨伟民说。

  要让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优化人才流动机制十分重要。桂昭明列举了一组数字:从2000年到2006年,把中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流出人才与流入人才数量相比,净流入东部地区是913万,中部地区4万,西部地区负13万;绝对流出数,西部地区接近100万。“这说明人才流动不是很合理”。

  杨伟民认为,经济和人口必然要向少部分区域集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一种情况”。目前人才主要流向东部,这只是因为东部的经济聚集区需要大量的人才,要解决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匮乏问题,就需要这些地方创造一些能吸引人才的条件。

  “未来如果那些地区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能够发挥和创造人才价值的话,人才也会流动到当地。如果中西部地区有了就业岗位,虽然工资稍微低一些,但和东部地区比较,没有那么多的社会成本,人们一比较,觉得还不如留在当地城市就业。这种趋向现在已经出现。”杨伟民说,人才良性流动形成后,人才结构也会相应地得到优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校毕业生留校现状调查 学术近亲繁殖如何消除
· 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 人才规划纲要颁布 取消学校、医院等行政级别
· 教育部:认真学习贯彻《人才规划纲要》
· 高层次人才户籍将可在京津冀地区自由流动
· 人才管理克服"官本位" 部分事业单位将摘官帽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怎样让本土人才"留"得住?
· 我国出台文件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未来4年中国将培养18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 【言论】解决好人才的心头“小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