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新兴职业发展遇瓶颈 或"无地用武"或"有市无人"
2011-04-26    哈尔滨日报

字体大小:

  部分新职业无“地”用“武”

  哈市一家事业单位的周女士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拿到公共营养师证书,可是根本找不到相关工作。她本来想拓展一下自己的职业宽度,没想到,半年的心血好似看不到回报。周女士的遭遇只是很多青睐新职业领域的职场人士的一个缩影。

  2004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定期官方发布新兴职业的制度,至今共计发布了12批共122个新职业的信息,其中110个新兴职业配合有“国家职业标准”。7年来,一些新职业被企业接受,成为时下人才市场上的热门职业;而有一些新职业至今仍很“新”,乏人问津,更尴尬的是,一些新职业好像永远只是个名字。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从目前状况看,122个新兴职业中一些太过超前的新职业,市场需求很少。曾经很时尚的如“公共营养师”、“糖果工艺师”和“创业咨询师”等新职业,至今还停留在概念的阶段,实际的技能适用范围很少,而诸如“企业文化师” “客户服务管理师”等在企业中根本没有匹配的职位。

  新职业发布速度明显放缓

  新兴职业的发布是基于职业的更迭变化越来越活跃,需要立体而形象地展示职业名称和内涵,完善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另一个目的是,以此带动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但是,从2008年开始新兴职业发布速度明显放缓。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当时全球经济危机造成就业低迷不无关系。最新一次新职业的发布时间为2009年11月,当时发布了“第十二批新职业”。

  来自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多数新职业面临的就业机会并不多,薪水也不高,或者针对新职业的培训落后企业的实际需求,技能人才的缺口长期存在。

  高技能新职业有“市”无“人”

  在122个新职业中, 一批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如“珠宝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设计师”等经常处于有市场无人才的境地,这不得不归因于人才培养的滞后。这些职业既需要较密集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较丰厚的行业经验。

  比如珠宝设计人才非常紧缺。很多珠宝行业经过前几年为外资企业加工,逐步发展为自创品牌经营。珠宝设计师在全国的平均月薪在6000—8000元/月,独立珠宝设计师待遇比较高,没有上限。一个珠宝方面的技术人才,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培养和实践才能初步达标,但是目前可选的人才多数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而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尽管长期学习这个行业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运用上,其设计能力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参加新职业培训要慎重

  人力资源专家建议,求职者在进入新职业领域时一定要认真了解发展前景和需求情况。目前新职业被很多培训机构所“利用”,很多培训机构以新职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为招生理由,但实际自身对新职业也不甚了解,在充满诱惑的职业前景描述背后,其实是并不美妙的就业市场。比如2004年第四季度发布的“动画绘制员”,很多人激动于未来数年动画产业可能的巨大产值,报名、就读动漫产业,投资不小,但是实际毕业后发现适合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另外,有些新职业名字虽然是新的,其实早就有类似的岗位,而且需要足够的经验积累,不是参加一个新职业培训就可以完成上岗前的准备和积累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新兴职业:毕业生的另一种选择
· 大学生选择"新兴职业"应谨慎 六七成前景平庸
· 新职业汹涌而来 高校教育准备好了吗
· 人社部公示18项新职业信息
· 人社部公示“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
· 新职业的价值仍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电子竞技运营师、农业经理人等13个新职业,上网就能学!
· 人工智能、物联网……超7成受访者希望从事新职业
· 新职业激发新潜力
· 新职业频出成就业风向标 新专业跟进紧盯热点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