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究竟难在哪?啥才是真道理
2011-07-29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难言之苦

  学校自身有“实道理”

  开放校园体育设施,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无疑是硬道理、大道理,但学校、家长也有各自的“实道理”。

  “我们也想让孩子回校锻炼,可放假期间,学校设施没人管理,安全怎么办?”广州市民刘女士是一个初中男生的妈妈,儿子是个小胖墩,平时不爱体育锻炼。刘女士专门考察过家附近的体育设施,如果去专业场馆,价格不便宜;学校虽有运动场所,但不开放的进不去,开放的又担心什么人都能进去,社会人员带坏了孩子怎么办?出了问题又怎么办?

  广西柳州市八中是较早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之一,采取承包方式对外开放羽毛球馆后,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开放后,学校设施遭到恶意破坏,偷盗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天,学校3栋教学楼的消防栓全部被盗。正因如此,学校不想将后建成的乒乓球馆再对外开放了。该校负责人表示,不是学校不愿意开放,而是开放的条件不成熟。即使要开放,必须解决安全管理上的问题。

  记者调查了解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进入校园的人员比较复杂,难以甄别。难免有少数不怀好意者借机搞破坏,给学校管理造成困难。很多人会选择在18:00到20:00间锻炼,但这个时候,很多晚自修的学生仍然在校,影响了学生学习,家长也有意见。

  重庆七中有多个标准运动场,体艺卫处主任孟胜说:“学校体育设施曾在暑假开放过,但因为外地学校发生过安全事故,这几年学校关闭了大门。”

  推荐专题特别报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
  推荐阅读北京中小学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最高可获奖500万
  推荐阅读假期学校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推荐阅读昔日神童成高僧 反思中国家长抹不去的天才情结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推荐阅读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采访中,多位拥有高级体育场地的中小学校负责人均对开放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学校场地首先应满足学生需求,不能影响教学,一般来说,只要有学生在校,体育设施是不宜对外开放的。虽然从全民健身角度来说,开放学校活动场地能充分利用资源,但学校操场一般与教学区相连,对社会开放后,将给学生安全、学校管理带来难题。

  “开放一般是在学生放学后的傍晚、大周末、节假日,这些时间谁来管理场地?”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姜继为表示,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是个大趋势,但的确面临一定困难,在管理、组织尤其是人员上有比较大的缺口。他说:“尽管我们教职工愿意来做这个工作,但时间久了,也存在劳动报酬上的困惑。实行绩效工资以后,老师拿的每一分钱都在财政上‘有说法’,学校不能以其它理由给老师发钱。再说,学校也没有这样一笔钱。”

  目前,体育场馆、器材维护由学校自行负责,一旦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损耗、管理投入大大增加,会加重学校经费负担,就算对外收费,收费标准如何确定同样是个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负责人对学校开放体育场所,最为担心的是安全、管理、经费三大问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难在哪?
· 北京中小学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最高可获奖500万
· 假期学校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 北京:中小学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最高奖500万
· 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 奥运来了,教育如何拥抱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