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到位
政府推动是“真道理”
学校体育设施不开放,板子不能单纯地打到学校身上。作为政府,也绝不能发一个文件,把“球”踢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在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方面,政府能否制定实施完善的配套政策,是实实在在的“真道理”。实践证明,凡是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得好的地方,当地政府都有自己的高招。
安全是学校在体育设施开放中的最大顾虑。姜继为介绍说:“为了应对事故,政府出钱给每个开放的学校购买了意外集体险。如果发生什么情况,就进入到保险系列。”他说,朝阳区对所有开放的场馆和体育设施都加强了管理和修缮,还强化了安全警示,83个学校开放一年多,运转比较正常。
如何解决资金难题?北京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对开放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有关部门将给予体育彩票公益金500万元的奖励资助。
在广州,管理模式则更灵活:一是学校自主开放;二是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三是委托经营单位来经营,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企业经营,学校监督。
推荐专题:特别报道:《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
推荐阅读:北京中小学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最高可获奖500万
推荐阅读:假期学校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推荐阅读:昔日神童成高僧 反思中国家长抹不去的天才情结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推荐阅读: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有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可以调配资源,为开放的学校免费提供必要体育器材,动用体彩基金给予其成本补偿。还可以通过引入来自社会的管理、服务和资金资源,使学校体育设施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地向公众开放。政府、学校、社区多方出资以分解压力。
记者了解到,许多对外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其设施一般是独立的,与教学区有一定隔离。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教育部门应当以“公共资源”的理念规划建设学校体育设施,把体育设施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市场资源”来规划和建设。
校园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并形成长效机制,既需要学校的积极主动,也需要社会的全面配合,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只有通过各方努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开放补偿机制等,才能让硬道理真正“硬”起来。(记者 张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