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前沿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IPv6能力的开发
凌苗 秦浩


  5 VPN业务实现

  随着IPv6流量的迅速增长,下一代网络的骨干网将以集性能与可扩展性于一身的MPLS技术为主导,MPLS基于标记交换数据包,无需再在每个网络节点进行复杂的路由查找,带给硬件的负担更小。MPLS一般使用标记分配协议(LDP)或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RSVP-TE)实现标签的分发。在IP骨干网上建立隧道,通过标签转发使数据快速地通过隧道,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务质量保证和流量工程。


  传统的二层VPN为点对点的直连链路,以L2TP为代表;下一代网络将以多点对多点二层MPLS VPN为主,按功能可以划分为虚拟专用线路服务(VPWS)和虚拟专用局域网子网段(VPLS)两种。VPLS主要在MPLS/IP核心传输网络中提供以太网的仿真业务,而VPWS主要在MPLS/IP核心传输网络中提供对传统业务(如ATM、FR、HDLC或PPP等)的支持,很好地提供了Any Transport over MPLS的技术手段。二层MPLS VPN不用维护用户网络的路由信息,大大降低了对骨干网边缘(PE)路由器路由处理能力以及对用户网边缘(CE)路由器设备的要求。二层MPLS VPN在管理上比较简单,可以很好地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传统的三层VPN以点对点的通用路由封装(GRE)和IPinIP为主,下一代网络的三层VPN将以BGP MPLS VPN为主导。BGP MPLS VPN允许多个用户站点通过一个公用的IP网络通信,好像所有的用户都处于同一个私有网络内。PE路由器必须为每个VPN用户分别维护一张虚拟路由/转发实例(VRF)表,记录有从CE学到的用户路由信息,用于VPN数据的转发。入口PE路由器为每个数据包加上两层标签,外层标签用于到达对端PE路由器,内层标签用于分发的标识用户网络的标签。包到达对端出口PE路由器时,出口PE路由器可以根据内层标签判断VPN,进行相应转发。


  6PE功能是在MPLS的边缘路由器PE上支持IPv6的路由功能,实现私网为IPV6的BGP MPLS VPN,并通过MP-BGP技术和MPLS交换功能实现IPv6的网络互连。这种方式只需在PE路由器上增加软件配置即可以提供IPv6服务,作为MPLS骨干的设备和软件配置不需要做任何修改,从ISP的角度来看,整个骨干网的控制层面没有改变,也不需要添加任何的开销,包括运行管理和设备的添置,可以使因特网业务提供商(ISP)可平稳地过渡到IPv6通信服务。同时,ISP可最大限度地共享网络资源,节省网络的运行管理成本,减小技术投资风险。


  6 结束语
  由于IPv6具有的技术特点,基于IPv6的网络有望支持大规模的、多种形式的、新型的网络应用,需要研制和开发大量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与网络建设与运营、设备制造产业相比,软件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加贴近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因此,IPv6技术将为中国的软件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与互联网相关的设备包括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主机和终端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防火墙等)。采用IPv6技术建立互联网,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为国内研制和生产上述设备的制造商提供了巨大商机,并可大大促进关键设备国产化的进程[6,7]。同时,由于IPv6带来的网络可扩展性和可移动性,也为各种移动式终端、流媒体信息终端及其外部设备,以及信息家电的制造厂商提供重要发展机遇,因此,IPv6技术可为设备制造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通过实验和验证IPv6技术的可行性,为电信运营商探索新型业务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营模式,加速从传统电信到IP技术的过渡,支持多种形式的应用和服务,使电信运营商能够从下一代互联网中盈利。采用IPv6技术的互联网,不仅会覆盖以互联网为主的数据通信市场,还会覆盖以话音通信为主的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市场,并会产生新的以娱乐和教育为主的视频通信服务市场,以及信息家电联网服务市场。因此,IPv6技术会为电信运营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者简介:

  凌苗,中兴通讯数据事业部数据系统部系统工程师,从事ATM交换机,IP高端路由器,IPv4、IPv6路由协议栈平台的设计工作。

  秦浩,中兴通讯数据事业部数据系统部系统工程师,从事IP高端路由器,IPv4、IPv6路由协议栈平台的设计工作。

  
  

相关文章:
  • 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CNGI-CERNET2
  •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1900万元支持下一代互联网
  • 中国企业将改变互联网格局
  • 中国教育网络:互联网治理三重门
  • Google微软共同出资研究下一代网络技术
  • 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企业驻地网建设通知
  •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首要渠道
  • 八部委力挺下一代互联网 IPv6服务奥运
  • 走访互联网实验室 解读第二代互联网
  •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与CN2设计思路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