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相关知识
访刘志勇博士:IPv6的中国之路
包晓凤 陶如军

  任何新技术或是新标准的发展,必然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展而得到承认和巩固的,IPv6同样也不例外。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之一,目前IPv6已经在全球受到了高度重视,正被日益广泛采用。有专家认为,通过积极参与IPv6标准的制订,大力推进IPv6的基础研究,筹划拓展IPv6产业化规模,将推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基于IPv6的未来网络将在我国从基础设施、服务 与应用、媒体和设备制造等层面形成新的巨大产业,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IPv6的研究是何时在我国开始的?它的进展究竟如何?作为推动与资助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为IPv6等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方面又做了怎样的工作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志勇博士。

  记者:对于下一代网络研究,基金委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刘志勇:在国际上,对下一代网络研究比较热。基金委在光互联、网络协议、安全、应用等方面设立了项目并给予不同强度的支持。基金委1999年就设立了一个很大的项目。这一重大项目共投了2600万元,其中基金委投了2000万元,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投了600万元,做了一个“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NSFCNET)(在北京建成了6个节点)。当时基金委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是希望把它作为中国下一代网的一个原型来做(也就是比较早的研究性的实验工作)。这个项目,包括解决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问题、大规模网络行为特性的问题、IPv6的网络实验问题,以及网络的重大应用及挑战性应用。什么是挑战性应用呢?也就是现在的网络上解决得不好的问题,比如说,远程会议、远程教学等实时交互式的应用。其实,现在你通过电话可以在网上进行远程会议、远程教学,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你不能实时,或不能交互;或者你能够实时,但不能交互;或者你能够交互,但你不能够实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现在这个研究成果已经用到教育部要做的远程教育系统,将会推广到全国各省市的教育机构。“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的研究建设大致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科学试验网,一是探讨一些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还有就是做了一些重大应用系统。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形成中国下一代网络研究的一个雏形。

  “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的建成并与国际第二代因特网互连,已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例如,历年均在美国召开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超级计算机通信会议,2001年决定在世界其他有条件的具有高性能网络和远程多媒体交互系统地区设立分会场,会议通过互联网传输各分会场的会议实况并进行交流。中国北京即为设立分会场的城市之一于清华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了3个分会场,通过“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进行实况转播并进行交流。又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获知“中国高速互联研究实验网”所创造的远程交互环境,就在波士顿大学通过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系统对中国去年申请赴波士顿大学就读的研究生进行网上面试。本次活动获得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国际会议通过这个系统召开。

  记者:对于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志勇:现在人们通常更加关注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商业价值,然而在基础研究方面可能不少人不太清楚。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下一代互联网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现在的互联网显然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你们在4月21日的报道中已经写得很全面了。大概说起来有三个方面的挑战:即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服务质量。具体地说,可扩展性就是在广大的电脑用户上网的同时,像手机及其他许多家电产品也都需要上网。但是,现在的网络地址不够,自然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把现在32位的IPv4编码变成128位就可以了,在它的内部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怎么做路由,你做得太复杂、太贵就不行了。在移动性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它需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跟任何人通信,这些要求就很高。这是现在的互联网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安全性,具体的我就不细谈了。人们通常提出这样的疑问:“例如安全呀、认证呀,现在的网上不都能做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IPv4框架下,IPv4协议本身并不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在其他层次上去做,而从网络层次上来解决,这就属于两个问题了。正如你们所写的,IPv6是从网络协议的层面上来解决安全问题、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下一代互联网在网络的物理设备、网络层的协议、网络所能支持的应用等方面均将有重大的进步。

  记者:听说有57位院士提出建议,要求建设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学术性高速主干网。基金委是如何看法,现在的情况如何?

  刘志勇:2001年,的确有57位院士提出建议,认为国家需要有一个科学试验网,来为科学家们提供进行学术交流的环境,也为做网络的科学家提供试验环境。我们和国家有关科研和教育的部门也认为应该有一个这样的高速互联研究实验网,推动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与建设。我们认为应当以“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为基础,把已经建成的6个节点扩展到全国200个节点,包括在中科院的100个所和教育部的100所大学设立。我们认为,在下一代网络技术方面,国内仍处于一个研究试验的阶段,还没有到商用的阶段。原因是IPv6有自己的标准,它内部有很多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另外从网络体系结构本身来讲,也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研究。还有一些挑战性应用并不是现在做得很好的,需要大量的基础的研究工作。当然,不久的将来,它必然要投入商业应用,必然要产业化。

  在这些重大问题还没有解决前还是应该有一个研究试验网来做这些事情。我们认为第一步是国家应该尽快在研究试验方面大力投资。这个研究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包括关键技术问题。我们考虑这个网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不仅要给做网络的科学家还要给做其他科研工作的科学家提供服务,让他们利用这个网络作为进行技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手段和工具。另一个作用就是给这些搞计算机和网络研究的科学家提供实验的平台。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现在我国应该有一个大规模的全国性的跨部门的研究实验平台。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就有这样的研究实验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科学家的这种建议是很重要的原因。

  记者:作为基础科学的研究机构,您认为基金委与企业之间,在下一代网络技术方面的观点有何差异?

  刘志勇:作为资助基础研究的部门,我们与企业或商业部门对包括IPv6在内的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看法各有侧重。目前,国家的综合部门对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也给予了积极的反应。我认为国家有可能会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把这些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及开发给以大的支持。我们对此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在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研究当中,IPv6是一个核心问题,包括网络方面的协议和这个协议基础上所支持的路由器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另外在网络重大的、挑战性的应用,在网络安全,在网络管理等方面也有大量的问题急待研究。我们非常强调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试验性质。早期的研究试验方面的投入对后来的开发建设和应用将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可以说一下,我们准备近期启动一个重大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就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活动环境研究”(即Grid或E-Science)。目的是解决如何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虚拟环境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基础研究是否与应用存在脱节的问题呢?

  刘志勇:这也是我们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脱节的问题是有的,也就是“两张皮”的问题,这在我们国家曾经比较严重。这与国家体制、社会发展水平、科研环境和气氛有关,也与研究人员、管理部门、企业的眼光和意识等有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作为基础研究的支持机构,我们也在设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比如从立题方面鼓励和优先资助我国科学家从生产和研究实践中抽取出来的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从评价准则方面重视应用潜力和前景,与国内外有企业背景的部门或研究机构合作支持研究等。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你所说的重复现象并不多,因为基金委强调的是创新性、前沿性,研究机构提出的申请大约5~6个项目当中只有一个能够获得批准。而且都是专家来进行评议。如果专家们认为没有创新性,这样的研究项目也就不会被批准。我认为,作为企业,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它虽然也有研究,但它的开发性研究比较多,因为企业是要着重考虑经济效益的,需要很快将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否则企业是承受不起的。这个脱节主要表现在有许多基础性研究往往不能够应用到生产当中。另外,我认为,基础研究应当有它的价值标准。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也有可能在未来的生产中是用不上的,但是在这方面的投资并不是白投资。有的研究可能解决人们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认识问题,是人们的好奇心驱使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还能锻炼和培养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意识,培养研究人才,提高国家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就像在某一领域,会有大量的学术文章刊登,而成果只有极少数能够用到生产中,这并不能说学术研究就没有用,它也为这一领域的科学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可为发现一种自然规律做出贡献。

  总的讲,我们非常希望尽可能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能得到推广应用,我们将从科研管理的各个角度为促进这一点而努力。

 

  
  

相关文章:
  • 产业链重量级厂商齐聚2004全球IPv6峰会
  • 中国布道者:温顿-瑟夫寄望于IPv6快速发展
  • IPv6:过度膨胀的美丽
  • 中国IPv6商用化已过生存关 运营商加快步伐
  • IPv6凸显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四大优势
  • 中日韩拟主导IPv6新技术 斥巨资建设新网络
  • 下一代互联网IPv6 美国落后于中国、欧洲与日本
  • IPv6应用带动信息产业发展
  • IPv6高峰论坛观点碰撞:中国应该投资未来
  • IPv6商用成就谁?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