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类培养试点
为了推进分类培养的实践,开展了《规范》办学的试点工作。考虑到这是一项具有很强研究性的活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按照不同的目标,分4个项目组织分布于11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14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进行试点([教高司函﹝2008﹞71 号]),分别由杨波、孔令富、孟祥旭、吴跃担任项目组组长,并为每个参加试点的专业选派了责任专家。为了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还由杨波(组长)、李晓明、蒋宗礼、孔令富、孟祥旭、吴跃组成试点工作小组,具体领导、协调和研究试点工作。
分类培养试点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载体的一项研究,不仅有许多问题要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必须通过办学实践活动来检验和深化。例如,如何实现学生的分类培养?如何有效利用学校的特定环境和已有的基础开展实践活动?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试点目的,各有什么样的难度?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比较顺利地参照《规范》进行办学?哪些条件下会有更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是否能够被克服?如何克服?在试点的具体做法上,领导小组要求各试点单位采用灵活的方法,无须刻意追求全面地照搬《规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某些方面寻求突破;每个项目组重点解决一两个方面的问题;形式上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重点研究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同时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在试点中边研究,边推进,不断提高认识。
在试点过程中,本届教指委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有:2007年6月16日向有关高校计算机院/系发出“关于征询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意向的函”,由高校自行申报;确定参加试点的高校,并在2008年4月28日向各个试点高校和各个试点专业负责人发出了“关于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试点实施计划的函”,由参加试点的高校提交试点任务书; 向教育部申请立项并得到批准;2009年1月5日向14所院校发送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试点”进展调查表,进行阶段总结。其间,先后在北京、济南、银川、武汉召开了项目研讨会。经过试点,得到以下一些结果:
各试点院校对计算机专业规格分类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普遍认同,试点工作表明,所设专业方向定位合理,适应计算机专业当前及将来一段时期的办学要求,对引导明确培养定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适合自身定位的特色办学思路,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形成了共识,认为信息技术方向已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最适合的专业方向。
试点工作引起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一些大型IT企业参与了部分环节,形成了“校企衔接”、“课程置换”、“软件外包”、“企业实训”等不同校企合作方式,探索了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分类培养”是一种成功的模式,适应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应在“十二五”期间结合新专业目录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试点工作表明,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升级为一个专业类,按《规范》提出的方向设置本科专业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