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创新培养模式中形成专业特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特色专业的后发优势。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以此为突破口,开创一条“人有我新”的专业发展新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规避名牌、老牌高校在相同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趋同、不攀高,在日趋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社会人才需求中确立符合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专业新的内涵,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一种经济社会环境与教育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状态。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这一路径选择,要求我们在遵循本科高等教育办学基本规律和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围绕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主动适应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几个要素: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指导;设计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及组织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采用“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应该根据学科门类的特点求得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创新,构建起促进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比如,易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专业,可以在公共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在专业模块课程开设系列“地方特色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形成完善的“综合实践+专业实践+课外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实践”中,教师教育强化“顶岗支教”,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应用性强的专业在课外实践中开设“专业教学活动课”,作为专业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摘自柴达:《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选择》,2011年第10期《中国大学教学》)
相关专栏>>高等教育:高教新闻 海外概况 高教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发展研究 专题研究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教新闻 职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