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8年第4期 > 教学研究
落实“质量工程” 加强本科环境类课程建设
2008-04-03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清华大学  郝吉明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国家继20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一、“质量工程”要点

  “质量工程”要点包括:(1)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启动“质量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2)“质量工程”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3)“质量工程”确定了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教学评估以及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等六个方面建设内容,即: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建设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和改进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质量工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人才培养目标要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人才培养过程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等学校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保持和发展本科教育优势。

  关于设定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努力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和创造性。高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和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建立高层次的环保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学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责任,也表明培养对象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为适应环境保护事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发挥各类学校的办学特点,强调多样化办学,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创造性是当今世界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也是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着重点,应该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重视。

  要按照“质量工程”的要求修订完善环境学科本科培养方案。首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重新设计、整合培养环节与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主要指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力推进按学科大类培养;将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落实实践教育不断线。

  二、教指委在提高办学质量方面的重点工作

  本科环境类专业在连续几年的扩招以后,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现出办学条件全面紧张的矛盾,部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下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我们要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推动“质量工程”的落实,教指委的重点工作包括:开展环境学科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不断推进核心课程及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交流教学经验,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1. 持之以恒建设精品,让广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推进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教学内容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环境领域的工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趋势。环境学科处于迅速发展之中,要求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凝练课程内容,较好地反映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组织课程内容与编写教材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研究型课程。教学队伍应重视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把最基本、最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授课突出重点,力争做到“少、精、宽、新”,提高课堂效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灵活性。坚持研究型、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创新意识。例如,研究型专题作业,2~3名学生自由结合,结合课程内容和兴趣,自选题目,开展研究型project,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和创新环境。学生的选题丰富多彩,研究过程也是百花齐放,有的与高年级研究生结合,从中受益良多;有的与研究型教学实验结合,更有点像真刀真枪的研究;近几年不少人将研究型project与课外科技活动(SRT)结合;根据自愿原则,安排学生向全年级报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热情高,参与意识强,相当一部分报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建设研究型课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形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包括教师“教、问”,学生“思、讲”,开展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教学;推动因材施教,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优秀人才培养上;高水平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广泛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第三,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研讨,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

  第四,不断改革考核办法。精心设计考题,减少死记硬背,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年考题应对学生公开,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课程的要求和重点。提高作业、实验、和project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体现全过程考核。

  第五,重视教材建设,努力创造精品。教材建设要适合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编写教材,通过教学实践完善和充实教材;教材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教材内容的取舍应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同时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应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注意吸收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成果;作为教材还要配备齐全的其他教辅资料,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建设精品要体现在点点滴滴,体现在方方面面,精在前瞻的创新,精在科学的远见。精品是一种意识、精品是一种精神、精品是一种追求,精品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精品要具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我们虽然已经建成10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涵盖了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但精品没有止境,精品需要不懈努力和探究。建设精品,让广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仍然是教指委的重点工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综述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 河海大学召开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研讨会
· 大学校长热议质量工程: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建设
· 云南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平台”介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