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发展之基。只有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学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
当前,社会结构、体制、机制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在各个领域成为支配资源分配的主要途径,人才资源的配置也必将顺从于这个体制的基本规律。因此,未来能够适应这个体制的人才必须具备更加突出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高层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很强的实践、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当前人才培养应当更加注重综合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制约。一些高校仍存在传统的知识传授重于能力培养的现象,反映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学校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制约。教学运行机制中的管理机制问题,如学院与研究所、系之间的关系协调等;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教学激励机制和对本科教学的保障措施等。三是师资水平的制约。四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反映在课程设置的完整性较好,但是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尚不足。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秉承传统优势,追求学术卓越,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栋梁人才,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如何从人才培养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评价、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都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理念及目标
人才培养的理念从内容上来说,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师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特色等要素。西安交通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基本任务,培养各个领域未来社会的骨干与领导者。学校在教育定位上坚持"长期稳定规模,不断提高质量"的策略。在人才培养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坚持"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特色,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倡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科研提升和促进教学。
开放和多样性是现代大学必备的两个基本特征。在面临机遇无限、资源无限的国际化环境下,应该把学校放在整个世界新的环境中来看待,更新观念,用一种超前的理念,考虑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利用无限的资源来获得更大的发展,把国际合作、服务社会等作为学校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当中必须具备的因素。应着力研究在学科综合环境、开放环境和研究环境中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型大学对于本科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社会发展前沿需求,提出切合实际和有特色的目标。
首先,任何学科所培养的人才从长远发展角度希望是高层次人才,是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在未来事业中处于核心和主导作用的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名业务纯熟的具体工作者。因此,对每位学生都应提出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素质要求,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综合能力应当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在具备良好广阔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强有力的实践和探索能力。
(3)组织和协调能力,即能够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的能力。
(4)全面的交往和沟通能力。
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当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和坚实的基础,包括数、理、化、生等重要基础学科,并且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人文科学方面应当掌握主要的哲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良好的修辞学知识,也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只有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训练,才能够在任何领域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系统的娴熟应用以及外语的掌握已经成为当代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些都应当作为基本技能加以培养。
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始终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要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忠于和热爱国家,奉献社会,成就大业的志向,同时在行为举止上高雅、文明,诚信、守法。
因此,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应该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办学资源,按高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培养能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的优秀人才。
二、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要有相应的转变,从培养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向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的创新人才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知识的单向传授。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转变;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转变;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探索研究方式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转变。
培养创新性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思维,能够提出问题,并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人格培养体系的建构,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学会做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大学应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从调整课程结构入手,设置全校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学科主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宽口径专业教育。例如,对于基础知识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基础课程实现,重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方面能够"举一反三,联想拓展"的能力。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例如,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开展群体性活动,在其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通过不同途径,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包括交际、演讲、表现、礼仪、行为等。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改变较为陈旧的内容,把最新的学科进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的兴趣。要避免过分注重追求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备性,而应当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触类旁通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由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开展问究式、研究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考试方法,由注重知识的考察向注重能力的考察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在各个课程和过程中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达到最佳目标。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智慧独特、坚韧不拔的未来领导者。学校提出的以"综合基础、探索研究、创新开拓"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2+4+X"),就是希望从学制上保证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在2年阶段,对于学生主要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结构的建立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技能;而在4年阶段则注重通过探索和研究的手段在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X年的博士生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能力。
三、教学改革具体推进策略
(1)制订强有力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从制度上,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术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学校要营造重视本科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宣传使教职工能够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制定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如教师晋升中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对本科教学的重视,设立核心课程教学岗位,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鼓励措施等。在制度环境的营造上,学校、职能部门应做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实施保障工作。
(2)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不了解学术前沿,没有创新的科研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使教师树立起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意识,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把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要进行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使教师能够了解教育理论的新成果,并运用到教学中。学校、学院应建立本科教学的激励机制,在政策上、资金和资源配置上对教学适当倾斜,鼓励教师教学投入,开设新课,改进教学方法。
(3)先试点,后推广。鉴于教学改革内容复杂,学校学科众多,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应当首先进行小范围试点,"精耕细作",找出具体改革途径和方法,再进行大面积推广。试点中首先应当针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思想品德、体质状况、艺术修养等方面。对于各方面的培养进行分解,通过不同手段和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分解之后应对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主要是要对照总体目标进行设计,形成综合总体效果。课程目的的实现手段应当多样化,除了课堂讲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环节,对于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应当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设计中必备的内容。课程设计应当有助于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最终考核也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中规定的目标,也应考核学生是否增强了各种综合能力。在试点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检验具体课程和培养环节的效果,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期达到总体最佳效果。
(4)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学院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这方面,学院是主体。学院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要发挥主要作用。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系是主要的力量。在政策方面,学院有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权,根据每个学院的具体情况,每个学院都可以做改革的试验田,如在理顺研究所、系、教研室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进方面,学院层面可以做很多工作,学校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职责是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学校的职责是负责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总体设计,制定制度和政策来规范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做好教学的组织协调与服务工作,负责营造重视教学、积极倡导教学改革的整体氛围。
(作者联系方式: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邮编:710049,电话:029-82668301,e-mail:gxcheng@mail.x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