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战略与专业规范研讨会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5年扩大会议于2005年8月15—16日在昆明召开,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有关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的负责人和教师,高等教育出版社等4家教材出版单位的代表等共计21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郝吉明教授和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坦教授共同主持。分组会议分别由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左玉辉教授、盛连喜教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琪教授、罗固源教授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张晓健教授主持。
郝吉明教授在开幕式上首先介绍了全国高校环境教育的专业发展战略与专业规范制定工作的背景和总体情况。他指出,在教育部高教司统一组织领导下,自2003年底开始,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所属环境科学分委员会和环境工程分委员会承担了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的制定工作,有关成果已于2005年初上报教育部高教司。本次会议的召开,就是与全国高校环境教育的教师一起来研究完善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并在制定专业发展战略中谋划发展、规划未来、促进改革;在制定专业规范中,引导高校教学改革与建设,指导将要开展的学科专业评估工作,促进专业改革建设。经修改后的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将于2005年10月正式上报教育部。
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8月15日上午的全体会议上,由罗固源、朱坦和盛连喜教授分别介绍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发展战略制定情况和总体内容。8月15日下午和16日上午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召开了分组会议。
1. 来自全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环境工程专业分组会议。分组会上,周琪教授介绍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环境工程专业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的教学基本要求。与会代表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文件进行了热烈讨论。代表们充分肯定了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同时也提出了修订意见和建议。代表们指出,在专业规范中应充分体现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兼顾不同院校的行业特点和就业方向,体现厚基础、重实践的原则,真正起到规范并指导学校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的作用。许多代表建议,减少核心专业的门数和学分,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特色课程。一些代表提议,在规范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和课时,在课程中增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或“环境科学概论”等课程;在课时设置和分配上更加灵活机动,为各个高校提供更多的选择。代表们还对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提出了建议,在名词术语表述上提出了修改的意见。
与会代表还交流了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湖南大学曾光明教授介绍了该校用“文理交融、理工结合”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环境学科的创新性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获得了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清华大学张晓健教授交流了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并交流了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电子教学课件“水与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与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编写与应用情况。与会代表对两位教授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 来自全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环境科学专业分组会议。环境科学专业按照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两种人才培养规格,分别制定了两种专业规范。左玉辉教授和韩宝平教授分别报告了“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规范”和“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规范”的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会议代表分别就“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战略”和上述两个专业规范进行了充分讨论。大家认为,专业规范的教学内容按“知识体系”、“知识领域”、“知识单元/课程体系”三级结构组织,学分实行“知识体系”、“知识领域”、“课程”三级配置,体现了环境科学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办学原则。会议还就学分配置(知识领域的最低学分要求、知识体系板块的学分配置等),专业规范如何适应高校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统一招生的需要,课程类型名称重叠(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主干课程、基础课程等),专业规范的刚性、包容性、前瞻性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磋商,取得了若干共识,并建议落实到专业规范的最终文件中。
3. 来自全国高校生态学专业的20多位代表参加了生态学专业分组会议。段昌群教授介绍了生态学专业规范的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讨论中代表们认为,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是搞好课程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把核心课程建设好。为此,会议提出了生态学专业必须重点建设好的9门核心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学原理、进化生态学/进化生物学、景观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3S技术及应用/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有的委员建议将“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方法”也列为核心课程。大家一致认为,应将上述9门(或10门)课程的建设和开设水平作为对专业建设考核评估的重点。基于以上共识,会议认真研究了“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及近期需要开展的教材编写工作,并做了初步分工。
8月15日晚,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别举行了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完善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的工作进行了研究,并就本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安排。
8月16日下午举行了全体会议,交流了高校环境类教材建设的情况。高等教育出版社介绍了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任务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集成方案和服务解决方案等举措,还介绍了环境类专业“十五”国家级教材建设成果:在20种环境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目前已经出版了12种,预计2006年底前完成另外8种教材的出版。其中,半数以上的教材配备了教学辅助用书或电子教案。这些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规范环境类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环境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建筑工业出版社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环境类教材和图书的出版情况。郝吉明教授、陈杰瑢教授、胡洪营教授、左玉辉教授、盛连喜教授和朱利中教授分别介绍了一些近年来重点建设或影响较大的教材的特点与应用经验,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等。
朱坦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会议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的发展战略以及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环境科学专业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规范、环境科学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规范、生态学专业规范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研究成果更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会议交流了近年来各高校环境教育教学在招生、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介绍了好的经验,探讨了存在的问题。(3)会议交流了环境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环境类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信息,达到了引导教材建设、指导教学评估和促进教学管理的预期目的。(清华大学 张晓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