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实践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要长期稳定的运行和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我们在开展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四年不断线”活动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5.1 大一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制
为了让一年级新同学更多地了解电子科技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电子方面的兴趣,我们在全院一年级学生中推行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制(学院颁发有正式文件)。在大一期间,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科技活动项目(成套散件:配有印刷电路板、电路图和元器件。如豪华音乐门铃、亚超声遥控开关、调频无线话筒、面包电话机、6管超外差便携式调幅收音机等),每学期1项,1年内每人至少完成两项,每项计1学分。上述科技活动项目由学生自行选择,统一购买套件。对规定项目,学院将实行元器件费用补贴制度,超出部分费用自理。在规定期间内,学院安排高年级优秀生在“实验创新基地”定期辅导。
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1个作品并通过现场测试和答辩的学生,可获得“课外科技活动”1学分,并记入该生的课外实践学分档案。第七学期末,将未修满“课外科技活动”学分者通知学生本人,以便学生进行补修。第八学期进行毕业生资格审查时,学院将未修满“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学生名单报教务处。
5.2 大二学生开设“电子制作”公选课
大二是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配合相关课程开设电子制作公选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电子科技方面的兴趣,用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简单电路和焊接连线及调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院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培养人才、储备力量。对于有特长的同学,我们加大工作量和设计难度,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具备更好的发展潜力。
“电子制作”公选课由学院申报,学校教务处统一下发,要求通信学院大二学生(除电子商务专业外)尽可能都选。公选课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每学期第6周开始,13周结束,课堂讲授2~4学时,课后分段指导。考核以作品演示及现场答辩形式进行。
5.3 大三学生设立科研项目基金
为了将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良好学风,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和学术研究氛围,引导我院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知识创新和开展科研活动,学院设立了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学院颁发正式文件),该基金是学院设立的专门用于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项基金,重点用于资助我院大学生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
学院每年从发展基金中拿出部分经费资助15~20个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9月初至10月中旬组织申报,10月下旬由院团委、院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立项审批,项目审批通过后,予以公示并通知所在专业班级及个人。然后,由院团委与项目申请人签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使用协议》(一式两份)。科研项目由院团委、院科技部实施监督,并定期检查其进度。关于结题时间,一般项目不超过一年,重点项目不超过两年。结题时课题组要写出书面总结和研究报告,经院团委审核、专家组评议通过后方可结题。对按期结题的项目进行院内评优,并推荐参加学校相关的评奖活动。
5.4 大四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
大四学生已经学完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特别是经过上述大学生科研项目锻炼的同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院引导和激励指导教师以科研项目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来源。第七学期初,教师公布科研项目子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能力等选题(本课题即为该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从第五周开始,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的同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查阅科技文献、撰写开题报告、做实验、搞制作。第八学期用约14周的时间继续项目子课题的研究、测试、现场调试等工作。最后,用3~4周时间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除学到各种实践技能外,更多的是学会做人。从科研队伍中体会团队精神的必要性,领会责任心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大学生科技活动带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活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融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一定会使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呈现出知识不断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不断辈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修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索[J].教书育人,2009(8)
[2]陈万米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3]张朝阳.浅谈高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6(18卷2期)
[4]陈祝明等.利用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7)
[5]王海波等.新时期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3)
[6]李志生等.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