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研究课题组
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厉行节约、建立储备”十六字方针,坚持实施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低成本发展、科技创新和持续重组五大战略,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立足国内——立足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力争到2020年,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石油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石油资源,大力发展国际石油贸易,力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样化的国外石油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石油供需上的缺口。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石油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起可靠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
我国资源区域差异的分布特征,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的区域发展方向与储量接替战略,即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相结合;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与国外建立石油生产基地相结合,以全方位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
1. 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
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3%。截至到2002年底,已累计采出34.21亿吨。目前,东部地区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的后期阶段,保持稳产难度很大。但据勘探开发成果分析,东部地区石油资源量较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有明显增加,资源勘探的潜力仍然很大,说明在今后一段时期,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今后的重点工作是,深化油田老区的精细勘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未动用储量的动用率。在深化老区勘探方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开展中深层复杂隐蔽油藏、浅层稠油油藏和深层油气藏的勘探,扩大其含油面积,扩大勘探成果,增加油气储量。
加强滩海和东部新盆地新凹陷的勘探工作,有效补充储量。虽然这些地区资源有限,石油资源量只有30亿吨左右,但探明度低,具备增储潜力,可以作为东部原油产量的有效补充。
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要认真做好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提高采收率工作,以改善二次采油、三次采油为手段,努力寻找新发现和实现大突破,增加经济可采储量。
力争“十五”期间,在2000年动用探明储量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5%~2.0%,增加可采储量2.25亿吨以上,并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大庆油田应加快攻关和完善三元复合驱等三次采油技术,适时建设相关配套工程,确保原油产量不至于下降太多,为减缓东部地区产量递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 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
西部地区包括中部、西北和青藏三大石油资源区。根据2000年底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西部地区拥有石油资源量达367.6亿吨,目前尚有300亿吨以上的石油资源有待探明,资源探明程度较低,总体处于勘探初期,是中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主战场和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的发现和重大突破,实现增储上产,对保障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部地区2002年生产原油33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9.7%。截至2002年底,西部地区已累计采出原油40403万吨。西部油田总体上属于开发的早、中期阶段。预计到2005年,西部地区原油年产量可达到422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将提高到24%以上。
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战略展开,以已经突破的区带为重点,实施精细勘探,提高规模储量;战略突破,以新盆地、新地区、新类型、新领域为重点,开展风险勘探,力求重大发现;战略准备,以寻找接替领域为重点,加强前期准备,确保持续发展。以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目标,立足大的突破、大的发现,力争寻找到一批规模储量区和产量接替区。在油田开发方面,应用深层和特殊类型油藏开采技术,适时扩大建设原油生产能力,尽快在鄂尔多斯油区、新疆油区找到三个3~5亿吨的大油田或油田群。
3. 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中国近海海域石油资源丰富,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1%。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亿吨,可采储量3.9亿吨。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得到长足发展。从整体上看,海域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中国的海域将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接替区。
海域石油勘探开发近期的工作重点是,一方面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另一方面要合理有效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蓬莱10-3等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力争到2005年,海上原油产量达到34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目前的12.5%提高到19.4%。
4.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国外石油资源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阶段,石油生产能力超过需求,而且供应呈现多样化趋势。我国周边国家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世界的石油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周边国家,而且分布在不同的方位,可谓近邻世界石油心脏地带,十分有利于我国石油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世界第一大石油供应区中东地区,虽然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内,但大部分国家都感到美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压力,有与中国发展石油投资和石油贸易的愿望;世界第二大石油供应区中亚-俄罗斯地区,东向输出油气资源必经中国,而且这些国家已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韩等国乃至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与中国有共同利益。中国占有周边独到的地缘和政治优势,有利于我国利用两种资源、两种资金和两种市场,加快发展海外石油经营规模。
一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采用购并、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石油的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北非-西非、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境外石油业务。
二是为适应中国加入WTO的进程,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这既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国外资源,又有利于通过抑制国内高成本原油生产来保护国内资源。
三是努力实现石油进口来源、方式、品种、渠道的多元化,分散和降低进口风险。在渠道方面,除海上通道外,应积极开辟和建设陆上通道,引进中亚、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主要包括:建设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力争2005年建成投产,2010年进口原油3000万吨;引进哈萨克斯坦原油,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引进能力达1000~2000万吨/年的输油管道。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国政府、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石油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通过努力,争取到2005年,海外权益产量达到2500万吨。
5.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依靠石油科技进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测井、钻井及采油工艺技术日新月异,石油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已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过去难以发现的油气田得以探明,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的地区不断成为新的油气区。中国随着沙漠、戈壁和海域勘探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石油开发生产的领域和范围。在油田开发方面,稠油、低渗透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些年来原油产量稳中有升的主要途径。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石油科技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突出重点,突破制约石油工业发展的关键性勘探开发技术,努力提高石油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勘探开发领域主要有:层序地层学分析应用技术,石油勘探快速评价决策系统,以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动态模拟技术,寻找深部和隐蔽油藏的新技术,高含水中后期油藏表征与剩余油监测技术,提高注水开发油田常规开采技术和三次采油技术,发展老油区内部及边部滚动勘探开发新技术,剩余油监测、稳油控水配套技术,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技术,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技术,稠油蒸气驱开采技术,复杂结构井油藏开采技术,油藏动态监测技术等。
——在石油服务领域主要有:复杂地区地震采集技术,复杂构造成像技术,复杂储层预测技术,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随钻测井技术,高温高压井及复杂深井技术,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复杂结构井、多分枝水平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等。
——海上石油领域主要有:海域油气盆地资源和勘探目标评价技术,海上平台设计技术,海底管线结构设计、铺设及泄露监测技术,水下自动生产技术,海洋环境调查及预报技术等。
——在炼油化工领域主要有:从重油生产清洁油品的灵活多效耦合催化裂化集成技术,悬浮床加氢裂化集成技术,高档润滑油生产技术,晴纶成套技术等。
6.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战略石油储备是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进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日、美等许多石油消费国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后,经过近2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并且有相应的组织保障。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这也比较适合中国的情况。目前,我国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
中国的“十五”发展计划已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库工程已于2003年启动。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建立完善的国家石油储备,不仅可以比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震荡带来的影响,而且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自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国家石油储备的品种全部为原油,可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到2005年,规模约为1300万吨,相当于50天的净进口量,相应的储罐建设规模为1600万立方米;第二期到2010年,规模约为33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相应的储罐建设规模为400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