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 顾沛
“数学文化”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生事物,它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以深浅适中的知识为载体传授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在介绍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谈数学文化类型的课程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的教学改革
1.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
南开大学从2000年开始筹备、2001年2月起开设了“数学文化”课。起初是在一无教材、二无大纲的情况下开课的,现在虽然已经讲授到第十四轮了,也出版了教材,但我们仍然深深感觉:讲好这门课难度很大。
南开大学文、理科所有专业都开设了“高等数学”必修课,所以“数学文化”课定位为校公共选修课。全校各个专业都有学生选修,这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一个亮点,每次选课都爆满。
一般的数学课是以数学的知识系统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教学的。“数学文化”课则不然,它可以从数学典故、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角度切入,并以它们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进行教学。例如,历史上三次数学危机的典故、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类比的方法、抽象的观点、数学审美的思想,等等。
一般的数学课是以讲授数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为主要目的。“数学文化”课虽然也要以知识为载体,却并不以传授数学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教授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主,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和思想素养。
2007年,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不久,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 “数学文化”课教学过程的改革
多年来,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进教学过程。我们的主要思路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学会”,仅仅关注了学习的结果;“会学”,则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为,不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课程的目标,而且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课程的目标。如果各个课程都能这样做,那么学生从所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考、表达、探索的能力,其收获可能远远超过“获取具体知识”本身。“教是为了不教”和“学是为了会学”,可以看作上述教学改革思路的凝练表述。
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二是课程的考评除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外,要求每个学生自拟题目,查找资料,撰写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40% ;三是鼓励学生把读书报告发展成课堂演讲(有加分),每届从第四次课开始,每次课安排一位学生的课堂演讲,大约15至18分钟;期末考试实行半开卷考试,即只允许学生带入考场一张A4纸,事先可以写上任何复习内容;五是编辑出版内部刊物《数学之美》(每年1期,现已出版了6期),推荐优秀的读书报告向《数学之美》投稿,把学生的文章变成铅字,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