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8年第6期 > 政策信息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08-06-03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大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首先,祝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的成立。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成立后,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希望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认真履行职责,促进认证工作做得更好。

  今天是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议今年有关学校的专业认证结论,讨论修订认证工作的相关文件,为2008年进一步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做准备。下面,我想就工程教育的有关问题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13亿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将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先进文化和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重任,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力资源强国必然是高等教育强国。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高等教育在学生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目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达到68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基本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促进了国民素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决策部署,在“十五”期间,教育部实施了第一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实施“质量工程”(二期)。在“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大力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制度;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基本形成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我国工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截止2006年,全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数达到1653所,占普通高校数的88.5%;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5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6%。规模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世界上看,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也是最大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2001 年专门制定了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即“名师上讲台”),因为我们认为,高校的科研也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建设1798门国家精品课程,初步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教育部积极推进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水平,教育部每年组织教师培训班。同时,教育部积极推动高等学校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软件、集成电路、煤矿安全、核技术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大量地在工程教育方面采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6%,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以上。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

  ·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清晰,不同类型学校目标趋同。

  · 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

  ·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不仅要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而且还要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建立具有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教育体系。

  (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针对工程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第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今后一段时间,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要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能力来自于实践,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重要。加强能力培养,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建设5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快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和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师资建设,使实验教学的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示范经验。

  资助15000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活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探索空间。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建立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积极推动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实践和创新,以各项竞赛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设5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第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

  研究建设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对高等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和人才市场需求预测,形成各专业人才供需情况的报告,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培养急需人才,为高校科学设置专业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和产业的需求 ,要有行业、企业界人士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解决国家重点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加大软件、微电子、生命科学、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煤矿、核工业、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给予政策和项目扶持,促进高校形成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保证基础学科、重点领域和艰苦行业的紧缺人才培养。比如,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就是探索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培养出较多的国家急需的人才。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要充分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加大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仪器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建设3000门精品课程。带动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引导高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精品课程集成系统研究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建设万种新教材。集中全国高等学校和有关出版社的力量,建成供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使用的一万种左右高质量教材,通过推广使用这些新教材,改变高等学校一些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的现状。

  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使学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享受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大学英语和网络教育考试系统的建设,实现考试的安全、便捷和高效率。

  加快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习港系统等优质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领域和共享范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要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应用上来,以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促进教学信息化。

  第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展,其对工程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实。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确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大家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努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稳步进展。

  一是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在机械、化工两个专业领域成立了认证分委员会,在电气、计算机、环境、水利、交通运输、轻工食品、地矿等7个专业领域成立了试点工作组。

  二是制定了认证试点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试点工作开始以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积极组织专家,认真分析我国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同时参考国际工程教育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领域的做法,按照等效性原则制定了一套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文件体系,并汇编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在试点认证过程中,秘书处又重点收集了认证专家和学校对认证标准和相关文件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做了进一步整理、完善。这次会议还要对《手册》的有关内容进行讨论修改。

  三是认证试点工作稳步进行。自2006年3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启动以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试点工作组完成了8个学校的认证试点。2007年,我们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认证的范围,选择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人身安全关系密切的专业领域,在机械等9个专业领域开展了18所学校认证试点。加上2006年的4个试点专业和建设部组织进行的土建类专业评估,至2007年底总共在10类专业开展了80多专业次认证试点工作。

  三、当前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要求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展的时间还很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做好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的安排和分工,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由人事部牵头任组长单位,教育部、工程院、中国科协、建设部等18个部门和单位参加,共同研究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的框架设计,指导组织实施和开展对外交流等多项工作。由于目前全国工程师制度的框架设计方案尚未正式出台,要做好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首先要认真研究试点专业领域的整体框架,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逐步扩展专业范围,完善专业大类的结构;其次要认真研究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不同专业的标准,在试点中不断修改完善;此外,对于认证的办法和程序,也要通过试点,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加以规范。

  (二)推进改革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程科技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等工程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灵活和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认证工作实施过程中,认证标准作为规范认证工作的主要文件,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推进改革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我们鼓励高校在最低专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各校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办出特色;鼓励高校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积极探索;鼓励高校根据工程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各专业的认证标准要适时进行调整,认证考察过程中的一些不合适的地方也要及时进行修改。要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做好认证试点工作。

  (三)工程教育界和产业界相结合的原则

  2006年,在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工程教育工作组的成立会议上,我们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应坚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联合行业部门和产业界共同组织实施。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是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培养计划就难以满足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可以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反映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工程人才的培养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工程教育界和产业界的专家要加强沟通,加深理解,相互配合,分工合作。

  (四)对内与对外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竞争加剧,如何培养能够参与国际化工程项目的工程师,在实质等效性的要求下推进全球工程教育的交流,是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当前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获得国际互认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加入《华盛顿协议》做好准备。在认证试点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积极加强与相关组织的交流。在正式向《华盛顿协议》秘书处提交申请之前,我们还要邀请香港工程师学会和其他《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专家对我国专业认证体系提出建议与意见,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尽可能多地争取《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专家对我国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的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庆祝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抓住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有效带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整体跃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为各工程领域,特别是为重大工程项目,培养和输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摆在中国教育界和工程界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明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我希望,我们整个认证体系的每一个成员,包括专家委员会、新成立的监督仲裁委员会,以及秘书处的同志们,大家共同努力,积极稳步推进认证试点工作,为我国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作好准备,为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转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