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现状
环境教育是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科学教学在环境保护,乃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及方法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随着母学科的快速发展及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环境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现阶段环境科学领域已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及环境规划学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依托化学、地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非常明显,如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等。90年代以后,环境科学专业开始脱离母学科,逐渐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但至今仍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满足环境保护的国家需求,环境专业教育发展迅速。迄今我国1285所高校中共有353所开设各类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其中264所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185所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43.8%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我国高校环境专业分布见表1),96所高校同时开设了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专业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难以体现自己的特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表1 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区域分布
区域 |
高校数量/所 |
每百万人拥有高校数量/所 |
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高校数/所(所占比例) |
211院校 /所 |
985院校 /所 |
2007年招生人数/人 |
东部 |
632 |
1.24 |
81(13%) |
29 |
16 |
1012 |
西部 |
216 |
0.75 |
45(21%) |
14 |
5 |
3931 |
中部 |
302 |
0.80 |
34(11%) |
9 |
3 |
1981 |
东北 |
135 |
1.25 |
25(19%) |
9 |
4 |
1956 |
平均 |
1285 |
1.00 |
185(14%) |
61 |
28 |
8880 |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创新性科研训练等,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研究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紧密结合国家需求,特别是区域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培养不同层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并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以培养高层次环境科学创新人才为主,大部分毕业生主要继续攻读研究生;教学研究型及教学型大学则以培养环境科学高级专业人才,即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有更高的要求,特别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性科研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而教学研究型及教学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除课程实验外,则应加强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等环节,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高级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