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未分“科技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但基本兼顾两种类型的培养规格。对培养规格的 定位,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在知识体系框架下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可以按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一两个知识领域构成一门课程,还可以从各知识领域中抽取相关的知识单元组成课程,或将课程建立在知识单元基础之上,无论如何,最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覆盖知识体系的知识单元尤其是核心知识单元。课程体系由核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选修课程为选修知识单元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或调整。在对社会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设置各具特色的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模块,可以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体系见表1。其中,通识教育部分课程的任务在于构建一个适合所有专业方向的、坚实的、适应面较宽的基础知识平台,给出学分选择范围是为了留出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科技研究型或工程技术型)和教育改革要求进行调整的余地。
专业基础课程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在公共课程平台基础上向本学科体系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共性,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该部分为各专业方向的公共课程,各专业方向可根据自己的特色有所侧重,但对如何侧重本规范不作硬性规定。这部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光电信息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体系框架及分析研究方法;了解现在光电信息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前沿领域。
专业方向课程突出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各校可根据本校特点和社会需求情况自行确定。在各专业方向课程组中,各校应根据需要自行确定一定比例的实验(实践)教学课。专业方向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某一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应由该方向的若干门课程组成,使学生在1~2个专业方向上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和实践训练。见表1
表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参考体系
知识 门类 |
知识 领域 |
学分 |
核心课程 |
选修课程 |
备注 |
通识教育 |
人文社会科学 |
3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体育 |
通识教育专项(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 |
|
经济 管理 |
管理概论 |
经济学基础 |
|
外语 |
大学外语 |
大学英语选修、科技英语、原著及原声电影赏析 |
|
体育 |
基本知识和训练 |
单科运动训练 |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
数学 |
32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矢量分析与场论、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计算方法 |
|
物理 |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学及实验(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近代物理学及实验部分内容(工学) |
半导体物理、工程力学、近代物理学其他内容(工学) |
|
其他 |
|
大学化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环境科学导论等 |
|
工程基础类 |
机械基础 |
38 |
工程图学基础 |
精密仪器及机械设计、公差与误差理论等 |
|
电子基础 |
电路基础及实验、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
电子线路设计与仿真、电路与信号系统实验、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等 |
|
信息基础 |
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
单片机技术、控制理论基础、现代通信原理、数据结构等 |
|
专业教育 |
专业基础 |
16 |
工程光学(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各高校可按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2~3个核心及相关课程: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技术、光信息综合实验、辐射度学与光度学、色度学 |
|
可根据专业方向或特色选择或调整 |
专业 |
14 |
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不少于 4门 |
|
实践教育 |
30 |
金工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等 |
|
总学分 |
160~180 |
注:本课程设置参考体系中课程教学一般按16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性环节按每周折算为1学分的方法折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