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9年第3期 > 教学研究
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
2009-03-06    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 潘再平

字体大小:

  浙江大学电气学科创建于1920年,历史悠久。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适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如原电器方向根据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电力电子学科;电机方向则按社会需求和学科的发展在国内率先改造为电机及其控制专业。“传统电机专业全方位改造的实践”的成果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进入21世纪,对电气工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专业目录的调整(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多个专业合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更对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以“宽、专、交”的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为此,我们提出了“1个平台、2个强化、2个关系、1个目标”的思路,即优化电气工程本科教学大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和实践环节,解决好“点与面”和 “宽与专”的关系,实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的目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机与电器这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支撑下,经过多年努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提高了电气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电机系统及其控制与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如何在同一本科教学大平台下培养专业方向不同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解决好“宽与专”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

  1.1  完善课程体系,设立模块课程

  除了利用学校课程平台设立的通识课程、电工类大类课程外,确定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器原理与应用、工程电磁场与波、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方法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实现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及实用性。鼓励使用英语或双语教学,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设立研究型课程和讨论性课程。

  根据本专业的学科方向,精心选择,设立了电机系统及控制(电气装备CAD技术、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机电运动控制系统、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驱动技术、自动控制元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系统、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电力技术经济基础、电力信息技术)两组专业模块课程,学生必须完整修完其中一组模块课程,另一组模块课程可作为个性课程选修。另外,还开设了追踪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的多门选修课程,并将4门研究生课程作为选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差异化因材施教。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新技术讲座课程,每位教授开设一个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强化了学科基础,又较好地解决了专门化和宽口径的矛盾。

  1.2 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中,考虑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如“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直接将目前应用广泛的TI DSP 2812作为该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使课程更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加强课程网络化、精品化建设,专业的所有必修课程、模块课及大多数选修课程都已在学校的本科课程中心建立了网络课件,教学效果良好;精品化建设也取得成效,“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在网络教育中也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被评为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电机学系列课程等也在精品化建设中取得成果。

  1.3 形式多样的教改措施

  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形式多样、易于操作、效果显著的教学改革。通过讨论式教学(自学讨论课、报告讨论课、习题讨论课等多种形式)、撰写小论文、设置创新设计型实验、单独实验考试、改革考试方式等措施,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创新。

  2.精心组织,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教材建设成果丰硕

  对教材建设进行业绩、资金、时间等多方位的支持。追踪学科的发展,组织力量编写系列教材。10年来共出版教材40余本,满足了课程建设的需要,同时也被数十所兄弟院校选用。如“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电气装备这样的快过程系统,而国内外相关教材主要研究对象为化工、燃烧等慢过程系统,该教材编写时既考虑了电气装备的特殊性,又反映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最新成果,使用效果良好。在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评审中,本专业共有9本教材入选(7本主编,2本参编),入选教材数量在国内相关专业中名列前茅,这充分肯定了本学科在教材建设上的成绩。

  3.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有层次地设置实践环节,其模式为: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自主型→现场实习→科研训练。使学生从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中获取间接知识;从设计型、自主型实验中获取直接知识,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模式“由面及点”,较好地解决了“点和面”的关系。

  3.1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自主开放型实验

  “微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设立了自主开放型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举一反三,并自主地分析、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研究设计型实验

  设置了“电气装备综合设计”、“电力网综合设计”等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如“电气装备综合设计”课程设立了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设计、调试”等研究设计型专项实验。其教学过程为:教师介绍原理、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按要求进行设计→教师进行审查→学生制作、调试→现场演示、测试技术指标→教师讲评、确定成绩。研究设计型实验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同学要求增加实验时间,要求晚上开放实验室;不少同学为得到较佳的性能指标,多次修改设计方案。同学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3)单独实验考试

  对“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进行了单独实验考试。学生在实验管理系统上选择实验考试时间,随机决定考试题目,每人一组进行单独实验考试。实验考试成绩分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调试、其他等四部分,实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单独实验考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与平行班比较,进行单独实验考试的教学班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技能等明显得到提高,这在2007年我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体现。

  3.2 实验设备研制与成果辐射

  为满足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本专业早在1984年就研制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得到全面推广的DSZ型电机系统实验装置;以后又研制了DKSZ型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机控制系统实验装置。以上两种实验装置都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原电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业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推荐该装置为优选实验设备。此后,又研制了MEL、MCL、DDSZ、DDSX等系列电机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实验装置,满足了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需要。项目组研制的实验装置及相关技术已由方圆、求是、天煌等教学仪器生产企业生产,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1000余所大专院校推广使用,促进了全国各校有关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工作,受益学生数十万。

  我们在研制实验设备时提出了“组件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使得实验设备适用面广,能根据相关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扩充,实验时使用方便、灵活。这种实验设备的设计理念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同,目前国内的电工电子类实验设备基本上采用了此设计理念。

  3.3 实验室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并发挥自主开发的实验设备与技术的优势,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建立了电机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TI DSP、Freescale电气控制等联合实验室;并投入500余万元重点学科经费对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室和高压实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这些实验室既能进行验证型、综合型实验,又能完成设计型、自主型实验。电机系实验室建设满足了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也作为展示我校自制实验设备的窗口,每年都有大量兄弟院校的教师来实验室参观,得到普遍好评。

  3.4开放式实验管理平台

  结合大学生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研制了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具有实验开放、实验预约、实验管理、实验考评、师生互动等功能。该管理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我校的实验教学中。2004年至今,已有9516名学生使用此系统,课程覆盖356门次,该系统的使用受到师生的好评。来实验室参观的兄弟院校老师普遍肯定该系统,上海电力学院还引进了该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用效果良好。

  3.5 校外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通过校友、科研协作等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本专业拥有6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包括电气设备制造厂、发电厂、变电所等多种类型企业。与国家电网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上海电机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有着良好的教学协作关系。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实习场所,并在实习经费、学生住宿等方面提供便利,较好地解决了实习的难题。

  4.专业导师制促进科研训练活动

  为提高培养质量,本专业中实施了本科专业导师制,专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选课、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及毕业设计等。每个高年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导师,每个专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5人/届,从而保证了指导质量。专业导师制的实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SRTP等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对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同学则鼓励他们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简称“国创”)和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简称“省创”)项目等,尽早介入科研,早出成果。专业导师制的实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思路就是在SRTP项目中提出的,其早期版本也是由学生在SRTP项目中完成的。

  5.师资队伍建设

  浙江大学电气专业坚持积极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积极吸引优秀海外归国人员任教(近年已全职引进教授3人),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本专业兼职教授或者特聘教授。

  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访问、进修或进行合作研究,每年都有2~3名年青教师去欧美等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所进修和合作研究。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扩大对外交流以及海外影响力。在在职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达到90%。安排课程时,让年轻教师与老教师合上一门课,从而促使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更快成长。鼓励教师以科研协作等形式参加企业的一线工作,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了解社会和业界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并切实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人才培养中。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平台的全面优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6. 教改成果的应用及效果

  (1)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且就业年薪普遍较高。未就业学生大多数是准备出国或再次考研而主动放弃就业。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在我校2008级工科试验班的主修专业取向调查中,全校1700余名工科学生中有407人的第一志愿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3)实现专业导师制、强化实践教学后,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人数明显增加。电气工程专业中7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国创”、“省创”、SRTP或教师的科研项目,有5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科技训练活动已成为本科生的自觉行动。科研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本专业本科生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4)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重视竞赛的训练过程。近5年来,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获得国际奖6项、国家奖20项。

  (5)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等全国性教学会议,与国内同行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在《高等工程教育》、《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实验技术与管理》等教育学术刊物及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

  (6)科研、教学相互促进。我们将部分科研项目作为学生科研训练的题目,并从重点学科建设、企业资助等方面获得大量经费支持。自筹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近5年来投入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达到700余万元。我们与一些企业共同设立了王国松、卧龙、恒力电机、东元电机、宇恒、许继、南瑞继保、华晨等面向电气专业本科教学的奖学金,并且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建立了电机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TI DSP、Freescale 电气控制等多个联合实验室。

  作者简介:潘再平,教授,浙江大学电机系教学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专家组责任专家,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电力电子技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发力物理学科!浙大成立一重磅研究院
· C9大学,获捐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
· 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新校园启用
· 浙江大学召开学院工作校长专题会
· 浙江大学陈文智:全面布局迈进高校智治新征程
· 科学院主席,受聘浙江大学!
· 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浙江大学王淦昌事迹陈列室正式揭牌
· 国务院任命!985农学学士,任副部长
·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所ACT MEDIA LAB 课题组招聘启事
·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设计实验室人才招聘启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