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9期 > 教学研究
我说大学“特色”的养成
2006-09-01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 杨承运

字体大小:

  何谓特色?我这里说的首先是“大学特色”,不全是“办学特色”。大学特色是涵盖着教育思想理念和办学运作经办两个方面的;两者是互为依存的,但是不宜完全混同。也就是说:大学特色不全同于办学特色。两者是相通会、相共融,但又是不同层面上的概念。


  大学特色,可以类比于“精神”、“个性”、“思想”、“理念”等方面;办学特色,自然是“思想”、“理念”方面的体现,而较多地是在“推行”、“运作”、“管理”、“机制”等方面予以表现。大学精神总体上是反映出自己的大学特色的,当然,也涵盖着办学特色!进一步说,前者是内在的,长期积淀的;后者是建立在:设想、规划、构架、策划、运行等方面的;它的最终结果是凝练出一种个性和风格来,闪现出精神和光彩来——这就是“大学特色”。


  说到特色的“形成”,我以为,教育思想的取夺是首要的,由此而兴之的就是办学的思想和理念。这才是办校、兴校的根本。


  为什么?因为关于教育这几年我们听到了不少声音,有的还是颇有影响的。比如:“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教育要拉动内需”,“要抓住教育大发展的商机”,以及几乎类于商场的         “学生就是上帝——他(她)们要什么就得给他们什么”……


  我们说,教育是上层建筑,但是,它更是“人学”,是培养人的艺术和科学,而不是“工具学”。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而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全社会,即办所谓“人民的教育”。我们最近总是强调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南开大学的老校长张伯苓先生说过:“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唯一方法,厥为教育。”就把这一点说得很透彻、很明白。


  那么,怎样办好人民的教育呢?我认为一定要从“人的教育”入手,而不是其他。所谓“螺丝钉”教育、“驯服工具”教育,那只是一个时代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那是对于教育的曲解。
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爱因斯坦(1879-1955)也说过意思很相近、但是更为尖刻的话:“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请注意,他们谈到的教育是“养成人格”和“贯之以理想”,是“美和道德上的善”、“和谐发展的人”。


  我国老一辈的教育家们不乏此类论述。
  “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均须从‘修己’开始。”(梅贻琦)
  “中国教育之两大需要:一为发达学生之自创心;一为强学生之遵从纪律心。”(张伯苓)
  “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叶圣陶)


  可见,教育的主旨是绝不能忘、更不能错的。教育主旨定矣,办学思想可成。而办学思想和理念,则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


  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早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它造就了北京大学的精神和风格,这正是元培先生的教育“养成人格”为思想前导的必然:辜鸿铭是保守主义者,梁漱溟没有学历文凭,李大钊是共产党党员……蔡先生的标准是:“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孑民先生主张并推行:(1)“美育代宗教”,设美术、音乐研究所,书法会、画法会;(2)“文理是不能分科的”,调整科系、课程,扩充文理;(3)宽严相济,整顿教风和教师队伍。


  不用多说,正是“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造就了北大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辩”(传统的北大校训)的作风。在逆境的时候,梁漱溟先生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所畏惧,一切听其自然发展”也是北大师生的精神、品格的一个生动写照。


  正因为如此,才构建出北大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北大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风格。


  1915年任教北大、曾任北大教务长、建国后出任北大第一任校长的马寅初先生对此也有诠释:“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政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已达其至高之鹄的。”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得好:“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之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1945年)


  作为两岸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办学思想也是很有特色的。他主张:(1)设学系要考虑人才的“供”与社会需要的“求”能否“洽合”,如果不能洽合,则不惜“变更常规”,“求所以应社会之需要也”;(2)清华各系均应培养具有“通识”的“通才”;(3)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向高、深、专、精方面去做;(4)“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大楼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正是这样的办学思想理念才形成了今天清华大学的务实专精、力行求效的风格。


  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早年求学并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北大从教60年。他谈到两个学校的风格时说:“肯定不一样,这并不奇怪,就好比李白和杜甫是两个好朋友,但却风格迥异。”“两校风格的不同来自其基础的差异。清华1911年建,受当时资本主义的影响深些,而北大从国子监到大学堂,一直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对传统文化的禀承使得北大文化积淀深厚,缺点就是封建的东西多了点。清华的特点是清新俊逸,北大的特点是深厚凝重。要比的话,清华就像李白,北大好比杜甫。”
在这里,尊敬的老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学精神、大学特色的“参考坐标”,那就是“基础”、“积淀”。


  我们回到“办学特色”的主题上来说,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中,有“特色项目”一项。从指标导向的层面上来讲,这可不是为了“立项”。有这个特色的“项目”之说,是为了让参评院校系统地回顾办学历程,认真地提炼办学思想,以避免千校一面,万众趋同。也就是说:要在教育思想匡正的大前提下“明确办学思想”、“落实学校定位”、“对准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办学举措”、“营造校园氛围”等方面下功夫,好把学校办成一个特色突出(有自己的个性和强势)的大学。


  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办学特色”的“一票权威”地位,不少学校费尽了心思,大讨论,找依据,狠挖掘,理文字,辛苦得很!切望以此来确保学校被评估的理想成绩。


  我想,办学特色就是不同院校的个性表现,因此,各院校的不同就是必然的了,也是我们所应该期待的了——大而言之,这是社会需求使然。


  对于办学时间很长的院校,自然会经过多年积淀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但问题是如果墨守特色,而不求新进,那这种“墨特而不求新”就堪忧了。


  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单科院校,其行业和学科的强势往往即可成“特”。但是在生源大扩招、热门专业急上马、千军万马求全又奔大的情况下,怎样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合理构架新老学科、专业,就成了大问题。“趋热而不维特”,那损失可就大了。


  对于建校时间不长的院校,可能“无特即为特”。但他们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有一股团结奉献、以发展求生存的精神和气魄,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都要十分珍惜它。学校要做到审时度势明大局,准确定位和合理面向,科学构架学科和专业,可能这就是当前最首要的任务了。


  而且,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经历:分合、迁校、改制、更属、扩大、升格、换名、两地、多园、二院……还有,各种关系,中央、地方、教界、学坛、商家、舆论、家长……都是学校要多方关注的。无需质疑,这些关系和因素也必是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办学特色的构建,因此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和对待的。


  我以为,在考虑办学特色这一项的时候,最好还是从学校的办学历程、学科优势和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多下功夫,找出自己的亮点,看到相比的不足。不宜刻意追求,但要有意积累;不要只忙应对,但需持续积淀;不能忽视新芽,但求老树新发;不计一时之功,但多凝练取精。


  “教育思想必与其所处时代之思想相共进行。”(蒋梦麟)这话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适时的。曾经代理北大校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先生就明确反对一切都是为了升学的“层层的过渡教育”,他说:“教育成了变相的科举,是不能建近代型的国家的。”(傅斯年,1950)他还反对“资格教育”,说“外表很可观,内容空空洞洞。”“这究竟目的在学业还在资格?”这同元培先生所说的对于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蔡元培,1918)不都是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对我们今天教育的一个警示吗?


  我们要在教育改革前进的大前提下,重温孑民先生的话:教育界中所不可缺之理想,大要如下:“一曰调和之世界观与人生观”;“二曰担负将来之文化”;“三曰独立不惧之精神”;“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夫以当今物质文明之当王,拜金主义之盛行,上述诸义,几何不被目为迂阔,然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则乌得不于是加之意焉。”(《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蔡元培手稿,1915年)


  最后,我们一定会想到的,校训在凝聚师生员工的作用,它是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凝练,是鼓励和号召教师们潜心学术、严谨执教,学子们立志求真、成人成才的旗帜,自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表征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请看:
  北京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辩。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山大学:勤慎诚恕。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哈佛大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斯多德为友,更重要的是,要与真理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