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项目 |
评估要素 |
评估等级标准 |
状态分值 |
评估等级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A级 |
B级 |
C级 |
A级 |
B 级 |
C级 |
D级 |
1 师资队伍 |
1.1 生师比 |
*专任教师数 |
折合学生数: 专任教师数≤15:1 [注1] |
折合学生数:专任教师数≤18:1 |
折合学生数:专任教师数≤20:1 [注2] |
2 |
|
|
|
|
1.2 师资队伍结构 |
*学历与年龄结构 |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80%,其中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教师≥50% 青年教师(≤35岁)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0% |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50%,青年教师(≤35岁)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0% |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0%,青年教师(≤35岁)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0% |
2 |
|
|
|
|
职称结构 |
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70% |
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40% |
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30% |
2 |
|
|
|
|
学缘结构 |
在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学习或工作一年以上的教师比例≥60% |
在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学习或工作一年以上的教师比例≥40% |
在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学习或工作一年以上的教师比例≥30% |
1 |
|
|
|
|
兼职教师 |
兼职教师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6(每2名兼职教师折算成1名全职教师) |
兼职教师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5(每2名兼职教师折算成1名全职教师) |
兼职教师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4(每2名兼职教师折算成1名全职教师) |
1 |
|
|
|
|
1.3 教学队伍 |
*主讲教师 |
本科生课程中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的比例≥70% |
本科生课程中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的比例≥50% |
本科生课程中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的比例≥30% |
3 |
|
|
|
|
主讲教师中参加科研或教学研究比例≥80% |
主讲教师中参加科研或教学研究比例≥60% |
主讲教师中参加科研或教学研究比例≥50% |
3 |
|
|
|
|
青年教师 |
有符合实际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化学实验训练),有鼓励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
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化学实验训练),有鼓励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得力,效果较明显 |
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化学实验训练),有鼓励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 |
1 |
|
|
|
|
1.4 学科水平 |
学科 |
有高学历、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
有高学历、较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
有学科带头人,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
2 |
|
|
|
|
*科研项目 |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
承担了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
承担了科研项目 |
2 |
|
|
|
|
科研成果 |
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教师年均公开发表SCI/EI收录的科研论文或获得授权专利不少于1篇(项) |
有校级一等奖及以上科研成果;教师年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或获得授权、申请专利不少于1篇(项) |
有科研成果,人年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不少于0.3篇 |
2 |
|
|
|
|
2 教学条件 |
2.1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 |
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设备能满足化学实验、基本化学工程训练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0元 |
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设备能基本满足化学实验、基本化学工程训练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000元 |
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设备能基本满足化学实验、基本化学工程训练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000元 |
2 |
|
|
|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500万元;当年新增仪器设备费≥50万元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00万元;当年新增仪器设备费≥10%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00万元;当年新增仪器设备费≥10% |
1 |
|
|
|
|
2.2 实验室条件 |
*环境与设施 |
生均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4m2 |
生均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3m2 |
生均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2.5m2 |
1 |
|
|
|
|
实验室具有三废收集装置和处理措施,具有通风设备 |
实验室具有三废收集装置,具有通风设备 |
实验室基本符合环保要求 |
1 |
|
|
|
|
教学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达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 |
教学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 |
教学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达到普通高校实验教学标准的要求 |
2 |
|
|
|
|
仪器设备维护 |
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账、物[注3]符合率达到100% |
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账、物[注3]符合率≥90% |
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账、物[注3]符合率≥80% |
2 |
|
|
|
|
仪器设备完好率≥90% |
仪器设备完好率≥80% |
仪器设备完好率≥70% |
2 |
|
|
|
|
年均维修维护费达到10万元 |
年均维修维护费达到仪器设备总值的2% |
年均维修维护费达到仪器设备总值的1% |
2 |
|
|
|
|
2.3 教学运行经费 |
*教学运行经费 |
生均年教学运行经费≥1000元 |
生均年教学运行经费≥800元 |
生均年教学运行经费≥500元 |
2 |
|
|
|
|
2.4 图书资料 |
*图书资源 |
生均专业图书量(含电子期刊)≥70册。年生均专业图书进书量≥3册(专业期刊每期按1册计算) |
生均专业图书量(含电子期刊)≥60册。年生均专业图书进书量≥2册(专业期刊每期按1册计算) |
生均专业图书量(含电子期刊)≥50册。年生均专业图书进书量≥2册(专业期刊每期按1册计算) |
2 |
|
|
|
|
3 专业与课程建设 |
3.1 专业建设 |
思路 |
专业建设目标明确, 定位准确,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新意, 有特色 |
专业建设目标明确, 定位准确,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
专业建设目标明确, 定位准确, 基本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
2 |
|
|
|
|
3.2 课程建设 |
方案及课程设置 |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的自身特色,有省部级及以上优秀课程 |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
课程建设方案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
3 |
|
|
|
|
3.3 教学质量 |
*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符合《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反映学科新进展 |
教学内容符合《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能够更新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 |
3 |
|
|
|
|
3.4 教学质量 |
教材建设与选用 |
编写并出版优秀教材;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材奖; 选用了符合教学基本内容要求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新教材、原版外文教材、优秀教材采用率≥70% |
编写并出版教材;选用了符合教学基本内容要求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新教材、原版外文教材、优秀教材采用率≥50% |
选用了符合教学基本内容要求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
3 |
|
|
|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根据课程特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改革,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采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比例≥80%,教学效果好 |
根据课程特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比例≥50%,教学效果良好 |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改革 |
3 |
|
|
|
|
3.5 教学研究与成果 |
*教学研究与成果 |
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有鼓励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政策与措施,有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发表,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并推广应用 |
有教学研究项目,有鼓励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政策与措施,有教学论文发表,工作成效明显 |
有教学研究项目,有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和措施,有成效 |
3 |
|
|
|
|
4 实践教学 |
4.1 实验教学 |
*内 容 |
化学实验独立设课,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各类化学实验(不含毕业论文)总学时≥520学时 |
化学实验独立设课,各类化学实验(不含毕业论文)总学时≥520学时 |
各类化学实验(不含毕业论文)总学时≥520学时 |
3 |
|
|
|
|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提高型和创新型实验至少占实验项目学时的40%(综合实验至少含两个二级学科的实验内容) |
有基本、提高、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其中提高和创新型实验至少占实验项目学时的20% |
达到“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 |
2 |
|
|
|
|
教材 |
有自编的或选用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书 |
有完整的实验教材 |
有教材 |
1 |
|
|
|
|
操作 |
基础课化学实验中基本实验操作1人1组,仪器实验每组人数≤2人 |
基础课化学实验中基本实验操作1人1组,仪器实验每组人数≤4人 |
基础课化学实验中基本实验操作1人1组 |
2 |
|
|
|
|
教育技术 |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取得良好效果 |
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
有辅助实验教学方法 |
1 |
|
|
|
|
4.2 实验教学队伍 |
*师资 |
实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60%以上 |
实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50%以上 |
实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40%以上 |
2 |
|
|
|
|
基础化学实验中每个教师指导学生≤18人,仪器实验和化工实验中每个教师指导学生≤12人 |
|
|
1 |
|
|
|
|
实验技术人员 |
每1.0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有1名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新增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
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有1名实验技术人员。新增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 |
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有1名实验技术人员 |
1 |
|
|
|
|
4.3 实验室开放 |
*实验室开放 |
实验室广泛开放,层次内容广,效果好 |
开放实验室,效果较好 |
开放实验室 |
2 |
|
|
|
|
4.4 毕业论文与实习 |
*实习基地 |
有满足教学需求的实习基地,提供一定的实习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完成教学实习内容 |
有满足教学需求的实习基地,提供一定的实习内容 |
有本科生实习过程,提供一定的实习内容 |
2 |
|
|
|
|
*毕业论文与设计 |
毕业论文与设计选题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标;毕业设计与论文质量好;成绩分布合理 |
毕业论文与设计选题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达到教学要求;毕业设计与论文质量较好;成绩分布比较合理 |
毕业论文与设计选题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达到教学要求;毕业设计与论文质量较好;成绩分布基本合理 |
2 |
|
|
|
|
有毕业论文管理的详细制度,严格执行,效果好;每名教师带毕业论文(设计)人数≤4人 |
有明确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执行比较规范;每名教师带毕业论文(设计)人数≤5人 |
有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每名教师带毕业论文(设计)人数≤6人 |
2 |
|
|
|
|
5 教学管理 |
5.1 管理队伍 |
*结构与素质 |
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 (管理队伍包括教学副院长或副系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 |
结构较合理,队伍稳定,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 |
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较高 |
1 |
|
|
|
|
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
研究与实践成果显著,研究成果对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研究与实践成果是指教学管理调研或咨询报告,论文、专著等) |
研究与实践成果较显著 |
鼓励教育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
2 |
|
|
|
|
5.2 质量控制 |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
管理制度健全, 执行严格, 效果显著 |
管理制度较健全, 执行较严格, 效果较好 |
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执行较严格, 效果明显 |
2 |
|
|
|
|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
质量标准完善,合理, 执行严格 |
质量标准较完善, 执行严格 |
质量标准基本建立, 执行严格 |
2 |
|
|
|
|
*教学质量监控 |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有效,成果显著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 |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运行有效,成果明显 |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形成, 执行情况较好 |
2 |
|
|
|
|
6 人才培养质量 |
6.1 学生能力 |
*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 |
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了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强 |
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对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良好 |
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实际水平合格 |
4 |
|
|
|
|
*创新能力 |
学生综合实验能力高,开放创新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优秀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成果。 |
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较高,开放创新性实验取得较好效果 |
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4 |
|
|
|
|
6.2 学生素质 |
*综合素质 |
学生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总体情况好;学生的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活跃,参与面广,效果好;学生身心健康 |
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总体情况较好;学生的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比较活跃;学生身心健康 |
学生的行为符合规范要求;学生能参加各种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学生身心较健康 |
3 |
|
|
|
|
6.3 社会评价 |
社会评价 |
毕业生质量调查总体反映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好,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好,深受社会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高 |
毕业生质量调查总体反映较好,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较好, 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
毕业生质量调查总体反映合格,有一定社会信誉 |
2 |
|
|
|
|
毕业生、在校生对本专业教学工作表示很满意 |
毕业生、在校生对本专业教学工作表示较满意 |
毕业生、在校生对本专业教学工作表示基本满意 |
2 |
|
|
|
|
6.4 人才培养特色 |
特色 |
毕业生在社会影响大,对社会发展贡献大 |
毕业生在社会有影响,对社会某一领域发展贡献大 |
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同,对社会某一领域发展有贡献 |
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