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娄山关,这个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吸引成千上万人重温历史、展望未来的热土。
近日,这里又迎来了80多名年轻的参观者。他们是参加“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贵州夏令营活动的莘莘学子。
尽管烈日当空,酷暑难挡,但这群平时很少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个个英姿勃发,信心十足。从翻越山口的黔渝公路边拾级而上,同学们来到了耸立于山头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这就是当年革命先辈们浴血战斗的娄山关,这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讲解员充满激情的讲述,仿佛将同学们又带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烽火硝烟中。
“为了革命的胜利,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打下了江山。今天,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高亮激动地说。
“我很小的时候就向往来到这个地方,但由于家庭贫困,未能如愿。今天,党和政府资助我从山沟走进了大学校园,并出钱让我们来到这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使我倍加感动,更增添了我奋发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贵州大学的严忠说。
站在庄严的纪念碑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抒发心中的豪迈与激情。
带队的贵州省委宣传部的同志向记者介绍,受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的委托,由贵州省文明办、教育厅共同组织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贵州夏令营活动,主要是就读于省内外重点大学的贵州籍学生参加。娄山关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同学们来这里,就是要他们重温历史,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立志成才。
如果说娄山关让同学们激发起了火热的爱国主义热情,那么黔南大山深处的大关人则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当代愚公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
罗甸县大关村人在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在被认为是不具备起码生存条件的环境中,硬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嶙峋的乱石山里造出1600多亩粮田,使全村270余户人家基本解决了温饱,农民人均收入从20年前的不足50元提高到今天的1200多元。在实现了全村每人“一亩田、一口井、一头猪、一千元钱、一千株树”的目标后,如今,何元亮又带领村民们种木耳、发展经果林,走产业化的道路。
看着满山坡的杜仲、枇杷和桃子树和地里长势喜人的包谷、水稻,陪同前往的罗甸县委书记彭贤伦高兴地说:
“有人说这里是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可大关人在这里用勤劳和汗水实现了温饱,并正在向小康迈进。如今,大关村已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关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大学生。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尹韬同学说:“大关人改天换地,可歌可泣。
他们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用火烧石头再用水浇的办法来开山炸石、抠土造田,硬是让贫穷的山区变了模样。只要有了这样的精神和信念,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丰良凤同学说,“大关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我们在党和政府资助下得圆大学梦,更应该以这种精神努力学习,毕业后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尽力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