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院校管理体制曾是世界很多国家模仿的对象。但是这些老牌学院过分看重“名誉”,曾吓跑了工商界很多潜在的赞助商,1999?2000年期间,英国44%的高等院校出现赤字。英国名校要想在研究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就必须考虑吸收私人资金并多渠道开拓财源,由此将改变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格局。
哈佛校长出言不逊在最近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尼尔?鲁登斯坦称英国的顶尖大学因为穷得要命,“连年走下坡路”,以至于40年来没有出过什么科研成果。他说,只要看看剑桥和牛津两所大学的境况就可见一斑了。这两所大学的情况只能用“噩梦”或是“灾难”来形容。“比如说,剑桥自从上世纪50年代威斯顿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后就再也没拿出什么科研成果。”65岁的鲁登斯坦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其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3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起他就任哈佛校长,在他任职期间,哈佛大学的集资工作取得令人艳羡的进展,获得的捐赠款从1991年的47亿美元剧增到去年的15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获得捐赠款最多的大学,同时也是最富有的大学。由此观之,鲁登斯坦口出狂言是有点资本的。
剑桥学者反唇相讥剑桥大学马丁?鲍伯乐教授说:“人们只要看看剑桥的威斯顿和克里克两个人大量的科技成果就会发现,哈佛只会耍嘴皮子功夫,到现在连一个像样的成果也没有。所以我说该加油的是他们。剑桥目前有非常雄厚的科技力量,并且正在对世界科学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鲍伯乐认为,鲁登斯坦的言论是美国式偏狭世界观的典型例子,“不管是在科学还是在其他领域中,许多美国人的看法都十分偏激和脱离现实。”理查德?希尔斯教授认为,鲁登斯坦对于威斯顿和克里克两人的评论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他说:“我不知道鲁登斯坦准备把哈佛哪项所谓的科学发明或是发现作为他心目中重要的科研成果。”爱伦?佛希特教授则认为鲁登斯坦对剑桥近年科研成果的贬低纯属无稽之谈,他举例说,“正是佛莱德?桑格(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剑桥的研究为人类基因组排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剑桥的科学家已经47次获得诺贝尔奖,而哈佛的教师中只有17位诺贝尔奖得主。
财力不足人才流失鲁登斯坦的言论招致英国学界的一致声讨,同时也引起英国学者对本国教育现状的担忧。
牛津大学潘布鲁克学院退休的老院长罗伯特?斯蒂文斯严厉批评了自己的学校以及英国政府对人才流失漠不关心的现状。他说:“如果我们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听任工党新领导人在教育上机会主义的做法,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剑桥的希尔斯教授也承认,在科研资金方面英国大学远远落后于美、法、德、日等国。那些尖子生离开英国前往条件更好的美国求学“情有可原”。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影响英国的科技开发能力,进而在整个科技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
英国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常春藤联校的名声更多地来自于其雄厚的财力。仅仅是哈佛一家就有将近133亿英镑的私人投资,紧随其后的耶鲁私人投资达70亿英镑,斯坦福和普林斯顿各有60亿英镑。而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最近的一次调查发现,剑桥以其27亿英镑的资产荣登英国富有大学的榜首,稍稍逊色的牛津大约拥有20多亿英镑资产。它们与常春藤联校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
44%的高校出现赤字英国《卫报》前不久刊登了“大学教师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1999?2000年期间,英国44%的高等院校出现赤字(1998?1999年为28%),其中爱丁堡大学的赤字金额高达1100万英镑。
刚刚连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表示,将继续把发展教育作为这一任期内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10年内让英国50%的18至30岁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首先资金保障就是一个问题。跟美国许多高等院校不同的是,政府拨款是英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一些老牌名校,由于看重“名誉”,面对私人捐款往往表现得相当“清高”。《泰晤士报》去年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就毫不客气地批评牛津大学以贵族的心态让他们看不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吓跑了工商界很多潜在的赞助商。
美资虎视牛津剑桥英国教育大臣布伦科特曾表示,到2003年,政府会额外增加10亿英镑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但是僧多粥少,分到每所高校的钱不会很多。牛津等一流院校要想在研究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话,就必须考虑吸收私人资金。这方面剑桥大学可以说是个成功的例子,如:接受比尔?盖茨捐助的1.3亿英镑,接受英国石油公司捐助的2500万英镑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牛津大学也不甘落后,推出了《牛津大学发展计划》,这是一项面向国际社会吸收捐款的计划,吸收来的资金将用于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这一系列变化将会改变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格局。牛津大学的一名资深教授认为,英国大学实行私有化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牛津大学的杂志Cherwell报道说,已有两个美国基金会表示,如果牛津或是剑桥脱离政府的话,他们愿意出资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