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大,发生过这样一则小事:前不久一个星期日,一位从国外引进的科学家的实验室有新设备要搬入,被大楼值班人员因故挡在门外。校长谢绳武闻讯,不到5分钟从家里赶来,对值班人员耐心解释,新设备终获放行。
区区小事,校长出马?交大领导则如此说:“千方百计为人才创造条件,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为了“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上海高校,观念在变新,成果在突破,发展超常规!
仅举一个创新硕果:日前颁奖的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中,来自高校的有5名,占去“半壁江山”。
上海高校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一方热土。走进高校一所所学院、科研所、实验室,一派创新氛围,著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青年才俊携手奋进,充满锐气地抢占世界科学一席之地……
让世界级人才筑起学科高地一个世界级科研人才的引进,不仅带动起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还为上海筑起一方学科高地。
在上海高校,引进人才是极重要的战略举措。复旦大学一年来共引进海内外55位高级人才,其中4位院士,38位教授、博导。同济现有院士中,约一半为引进人才。不久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上海调研。有人问:“汽车工业怎么发展?”徐部长说:“这个问题可以问同济的万钢老师。”万钢,1998年度德国汽车专业十大专家之一,奥迪汽车公司生产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1999年始,万钢受聘担任母校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曾有外国同行问万钢:“你在同济的实验室和奥迪比起来怎样?”万钢回答:“我在这里有坚实的依靠,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啊。”同济渴求世界级创新人才,同济如此诚心:回国人员的启动基金一般为4至6万元,万钢却拿到100万元。此外住房补贴40万元、办公用房100平方米、助手两名。在申请到科研经费前,保证每年200万元贷款。万钢从事的“新能源轿车研究”,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济汽车工程素来强劲,在这一专业已拥有两位院士,吸纳了万钢这个重量级新生力量,就形成这一领域的创新“铁三角”。创新的回报是丰厚的。落户同济仅一年多,万钢领衔的研究小组已获市科委、经委、上汽集团一千多万元科研资金。在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中,万钢既是担任评审的专家组组长,又是负责牵头的首席科学家。这一待遇全国少见。寻觅高水平人才,为的是瞄准学科前沿求突破。主动为人才排忧解难,则成为高校的责无旁贷。何积丰,华东师大计算机系教授,公派至英国牛津大学计算实验室工作10多个年头,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上亦属一流。然而,因他长期在国外工作,当去年华师大将他主持的“严格安全软件的设计技术”参评市科技进步奖时,有人竟提出:这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谁?为此事,华师大俞立中副校长辗转找到牛津大学实验室负责人、国际计算机界一位泰斗,写来一纸证明:该项目所有工作均由何积丰独立完成。之后,当何积丰手捧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证书时,所有的感激“无以言表”。今年初,市信息化办公室启动上海门户网站项目建设,华师大党委书记张济顺向信息办力荐何教授,促成了该项目专家组落户华师大。而今的何教授,名声大震于国内;相得益彰,华师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也获得了新的契机,由何教授领衔的一系列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让青年才俊站到最前台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建设一级级成功的阶梯,让青年才俊站到创新最前台,是今天高校的亮点。用模式生物大规模开展遗传学研究是现代生物学重要环节,复旦大学抢先一步占据该学科制高点。基地工作谁来主持?让年轻的“三架马车”来掌鞭:39岁的许田、45岁的韩珉、39岁的庄原。他们分别是耶鲁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杜克大学的研究员。
开始连年轻人自己也嘀咕:“今年我在国内日子短,时间又不固定,能担此重任?”韩珉“心虚”地问。“没问题,特事特办。”复旦校领导的话打消了韩珉的顾虑。投资2000万元的发育生物学基地成为学校的科研“特区”,拥有特殊自主权:可从生科院自由抽调优秀学生,组建人才梯队或派遣国外进修;如需要,还可使用其他实验室的设备和人员。实验基地还请来遗传学界泰斗谈家桢担任顾问,赵寿元、李昌本等老一辈科学家出谋划策。三位年轻的掌门人摩拳擦掌:“学校为我们提供高起点的创新平台,我们就要让学校放心:选择了我们,就是选择了创新和未来!”“年轻,是创新的最好资本。漠视青年,就是漠视创新。”复旦一位校领导说。华师大生物系84届校友钱卓博士进入学校领导视野时年仅35岁。当时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在1999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找到了控制老鼠智力的基因开关,在国际科学界引起轰动。校领导请他回母校,并在学校资金有困难的情况下斥资100万美元建设实验基地,设立“杰出校友基金”,为他在国内外开展研究提供资助,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平台。由于钱卓加盟,华师大拥有了在世界一流水平上创建的“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生毕业留校了,海外学子归来了,怀揣着创新的科研想法。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一所所大学的“青年成才工程”。复旦大学设立青年科研基金,每人2至4万元,为科研提供基本的保障。一位复旦学子说:“就这样简单,学校让我美梦成真:我提出了一个创新课题,学校就让我跨课题组、跨院系地走进重点实验室大门,走进科学知识的海洋……”让创新成果红杏出墙来“我们院的党政办公室两年三迁。”交大生命科学院副院长罗九甫对记者说了这件事。两年三迁为哪般?第一次搬家是1999年,院里引进周秀芬、邓子新两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时遇到难题:没办公实验场地。学院常务副院长林志新等带头,党政干部从300平方米的办公室搬到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十几个人“扎堆办公”。腾出的房间装修一新,给两位科学家大展身手。第二次搬家在今年3月。贺林教授在神经精神遗传学方面研究独树一帜,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被引进,引进时也少一块实验场地。学院领导说:党政办公室再搬。这回搬得更艰苦,大家蜗居在一个仅二十多平方米的阁楼房里。直到今年9月,他们才重新有了新办公室。
两年三迁是一种什么精神?是甘当绿叶的奉献精神。两年三迁结出什么果实?是交大生命学科在短短三年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的超常发展!三年,交大生命学院迅速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科学研究团队:周秀芬、邓子新教授加盟不到两年,揽下市科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胡钧教授开展的纳米生物工程研究,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进军;贺林教授的A-1型短指症研究,破解了一道世纪之谜,由此叩开世界权威科学刊物《自然遗传学》大门……在上海高校,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已形成制度。同济专为20多个学术梯队组建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将全校科技精英汇集一堂,给予实实在在的激励和保障。学术梯队成员除享受科研编制的待遇和学校规定的待遇外,学校另给予每人每年一万元的科研补贴费,每个梯队还获得每年10万元生活工作补贴和10万元房屋补贴,支配权归学术带头人所有。不久前,项海帆梯队和汪品先梯队在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考核中获好评,学校各奖励30万元。奖金怎么花?学校领导摇头:“不知道。这是两位院士的权力。”一切为了让创新成果红杏出墙来,并一步步走向世界科技前沿。高校的种种新观念、新做法,是为科研创新在夯石铺路,是在营造一个更为民主、宽松的科技创新氛围。红杏已经和正在出墙来。相信: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的上海高校,努力为科研人才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环境的上海高校,必会迎来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