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北京雪后的晚上,花3个小时去采访一所高校的校园歌手比赛晚会,对于一个“老”记者来说,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组织比赛的学生真诚和盛情面前,记者还是勉强前往了。
地点是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今年8月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篮球比赛曾在这里举行。进入现场,自以为见多识广的记者有点惊讶。这样一个纯业余歌手的比赛,馆内的舞台设计、灯光运用、音响效果竟相当专业,头顶还有类似于美国NBA比赛中的大屏幕向全场观众传送画面,比赛的现场通过校园网向全校直播。
看着舞台上歌手的真情投入,感受着3000多名观众的热情欢呼,记者的脑海里出现了16年前的一个场景。
那好像是1985年春天,记者还在北京大学读书,北大举办了首届校园歌手大赛,地点是在办公楼能容纳几百人的礼堂。礼堂古色古香,最适合报告和演讲,曾有无数世界名流在此登台,据我经历或所知的就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德国前总理科尔,等等。
但是,那个时候的比赛设备真是太简单了,舞台也单调。一两个麦克风,歌手自备一盘伴奏带,要不就是一把吉他,舞台没有任何布置,音响效果更不用提了。比赛的情况除了靠现场观众的口头传播外,就只能看几天后的校报了。
都是校园歌手大赛,16年过去了,不变的是学子对校园文化生活参与的热情,是校园文化始终追随甚至引领社会文化的脚步。其余的似乎都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
比赛的现场环境变了,校园有了更多更好的场馆。已经参加了三届比赛的清华大学力学系98级学生曲贺亮对记者说,以前是在礼堂演出,现在是在体育馆,场地变了,与观众的交流多了,感觉好极了。
比赛的科技含量变了,校园网成为传播的手段。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00级学生孟小宁与他的同学负责此次比赛的现场直播,他们用3台家用摄像机、宿舍的电视机和一部分购置、租用的设备,就完成了现场大屏幕和校园网上直播。
学生的组织能力变了,具有更强烈的协作意识和市场意识。有3000多名观众的现场组织工作全部由学生承担,工作人员分工协作,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丝毫混乱。比赛冠名、拉商业赞助、争取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使比赛的高水准得到保证。
此外,还会有很多很多也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变化。
看看眼前,想想过去,这一切变化是高校变化的一个缩影,仿佛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然而,这种变化又给人以天翻地覆的感觉。高校变大了,高校变美了,高校变强了。这种变化,我能作证。
相信我的母校,也相信很多很多高校,今天再有这样的活动,也会和清华一个样子。
|